什么是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脑实质炎症性疾病,常见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通过血行或直接感染途径侵犯脑实质。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等一般症状及意识障碍、惊厥、神经功能缺损等神经系统症状。辅助检查包括脑脊液、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及病原学检查,需与细菌性、结核性、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及抗病毒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留有后遗症者需康复治疗,儿童康复需专业指导及个性化方案。
一、病毒性脑炎的定义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性疾病。病毒可通过血行感染(病毒先在肠道或呼吸道繁殖,然后经血液侵入脑实质)或直接感染(病毒经嗅神经或其他神经直接侵入脑内)等途径侵犯脑实质。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常见病毒类型
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炎较常见的病原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这类病毒多在夏秋季高发,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此类病毒而引发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也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可引起严重的脑炎,其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异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
2.发病机制:病毒感染后,在脑实质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例如,肠道病毒感染后,会在神经细胞内大量繁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脑实质的炎症反应,影响神经功能。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以上,儿童患者体温波动可能更为明显,这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表现。
头痛:较为常见,是由于颅内炎症导致颅内压升高或炎症刺激脑膜、脑血管等引起,不同年龄患者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婴幼儿由于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但呕吐也是常见症状之一。
2.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意识障碍出现可能相对较早且变化较快。
惊厥:部分患者会出现惊厥发作,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更容易发生惊厥,这与小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受到炎症刺激后容易异常放电有关。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这与病毒侵犯脑实质的部位有关,如果病毒侵犯运动皮层等区域,可导致肢体瘫痪;侵犯语言中枢则可能引起失语等。
四、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为淋巴细胞增多,这是病毒性脑炎的典型脑脊液改变之一,反映了脑实质炎症导致的免疫细胞浸润。
生化检查:蛋白含量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一般正常,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与其他类型的脑膜炎相鉴别,比如细菌性脑膜炎时糖含量多明显降低。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发现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影等改变,有助于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等。
头颅MRI:对脑实质病变的检出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脑实质的炎症病灶,表现为T2加权像高信号等改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3.病原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脑脊液或血液中的病毒核酸,可明确致病病毒的类型,如检测到肠道病毒核酸或单纯疱疹病毒核酸等,有助于确诊病毒性脑炎并指导治疗。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神经系统症状等)、脑脊液检查结果(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升高)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来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脊液检查示淋巴细胞增多,同时病原学检查发现特定病毒核酸,则可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2.鉴别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而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糖含量正常,可通过这些指标进行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常有结核接触史,脑脊液中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更为明显,可找到结核杆菌等,与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隐球菌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进展相对缓慢,脑脊液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这是与病毒性脑炎鉴别的重要依据。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支持治疗: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昏迷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儿童患者由于自身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重基础护理,如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肺炎等。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当体温过高可能影响脑功能时,可在严格评估后谨慎考虑合理的退热措施;对于惊厥患者,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惊厥发作,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等。
2.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要严格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和患者病情综合判断,儿童患者在用药时更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影响,遵循儿科用药的特殊要求。
七、预后与康复
1.预后
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年龄、病毒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等。一般来说,儿童患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病情严重、延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
2.康复
对于留有后遗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如肢体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高压氧治疗等。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注重循序渐进,同时要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帮助患儿及其家庭树立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