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自行导尿怎样操作
导尿操作包含多方面内容。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环境,准备好导尿管、消毒用品等物品,让患者放松并采取合适体位。接着进行消毒,女性由内向外、自上而下,男性自尿道口螺旋向外,各消毒23遍。之后导尿管插入,女性插入46cm见尿后再插12cm,男性使阴茎与腹壁呈60°角插入2022cm见尿后再插2cm左右,遇阻力不可强行插入。插入成功后连接集尿袋引流尿液,并用胶布或专用装置固定导尿管。操作后按规定处理物品,做好患者护理,告知注意事项。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者等特殊人群,操作时要更轻柔,注意选择合适导尿管、避免压迫腹部、严格消毒等,必要时就医由专业人员操作。
一、准备工作
1.环境准备:选择清洁、光线充足且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如家中的卧室或卫生间。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并让患者在操作时保持放松状态。对于行动不便或需要他人协助的患者,确保环境空间足够,方便操作及助手协助。
2.物品准备:准备合适的导尿管,一般成人常用的导尿管型号为1416F,儿童需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更细的导尿管。同时要准备好消毒用品,如碘伏棉球或碘伏棉签,用于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无菌手套,防止操作过程中细菌感染;润滑剂,如液体石蜡或专用的导尿润滑剂,以减少导尿管插入时对尿道的损伤;集尿袋,用于收集尿液。此外,还需准备一块干净的毛巾或布,用于擦拭及保护周围皮肤。
3.患者准备:操作前患者应尽量放松,过度紧张可能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加导尿难度。患者可采取适当体位,女性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双腿屈膝外展,充分暴露会阴部;男性患者则取仰卧位,两腿伸直略分开。如果患者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或其他特殊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体位,但要保证能充分暴露尿道口且便于操作。
二、消毒
1.女性消毒:首先用碘伏棉球或棉签自尿道口开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消毒外阴,消毒范围包括大阴唇、小阴唇、阴阜、大腿内侧上1/3及肛门周围。消毒顺序为尿道口小阴唇大阴唇阴阜大腿内侧肛门。每个棉球或棉签只能使用一次,避免重复污染。消毒23遍,以确保消毒效果。
2.男性消毒:用碘伏棉球或棉签自尿道口螺旋向外消毒,消毒范围包括阴茎头、阴茎体、阴囊及腹股沟区。消毒顺序为尿道口龟头冠状沟阴茎体阴囊腹股沟区。同样每个棉球或棉签只能使用一次,消毒23遍。
三、导尿管插入
1.女性插入: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后,左手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持涂有润滑剂的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插入深度一般为46cm,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12cm。如果导尿过程中遇到阻力,不可强行插入,应稍作停顿,尝试改变角度或稍作旋转后再缓慢插入。若仍无法插入,应停止操作,及时就医。
2.男性插入: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后,左手提起阴茎与腹壁呈60°角,使耻骨前弯消失,以利导尿管插入。右手持涂有润滑剂的导尿管,自尿道口插入尿道,插入深度一般为2022cm,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2cm左右。男性尿道有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两个生理弯曲,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顺应尿道的生理弯曲,避免损伤尿道。若遇到阻力,处理方法同女性导尿。
四、尿液引流与导尿管固定
1.尿液引流:导尿管插入成功并见尿液流出后,将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连接,松开导尿管夹,使尿液自然流入集尿袋。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及尿量等情况。若尿液引流不畅,可轻轻转动导尿管或调整患者体位,确保导尿管通畅。
2.导尿管固定:为防止导尿管脱出,可采用胶布固定法或专用的导尿管固定装置。胶布固定时,女性患者可将胶布剪成Y形,一端固定于导尿管,另一端分别固定于阴阜和大腿内侧;男性患者可将胶布环形粘贴于阴茎上,但要注意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然后再用胶布将导尿管固定于腹壁。使用专用固定装置时,按照说明书操作,确保导尿管固定牢固且舒适。
五、操作后处理
1.物品处理: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消毒用品、手套等放入医疗垃圾袋中,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导尿管和集尿袋若为一次性使用物品,使用后也应放入医疗垃圾袋。若导尿管为重复使用类型,需按照严格的消毒流程进行清洗、消毒后妥善保存。
2.患者护理:用干净的毛巾或布擦拭患者会阴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告知患者导尿后的注意事项,如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以增加尿液生成,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观察患者有无尿道疼痛、血尿等不适症状,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尿道黏膜可能较脆弱,导尿操作时动作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尿道。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较低,导尿后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此要更加严格执行消毒操作,密切观察尿液情况及有无发热等感染迹象。
2.儿童:儿童尿道尚未发育成熟,导尿管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务必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一般会比成人的导尿管细很多。操作时要尽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因恐惧、哭闹而不配合,导致操作困难或损伤尿道。操作过程需更加轻柔、迅速,减少对儿童的刺激。导尿后要密切观察儿童有无排尿异常、哭闹不止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由于生理结构改变,导尿操作时要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压迫子宫。操作前要详细评估孕妇的身体状况,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密切观察孕妇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导尿后同样要注意预防感染,鼓励孕妇多饮水。若孕妇存在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并发症,导尿操作应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医院进行,不建议自行导尿。
4.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者:如曾患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炎症的患者,导尿前应告知医生病史,因为这类患者尿道黏膜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炎症,导尿时更容易引发感染扩散。操作时消毒要更加严格,导尿后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若患者有尿道狭窄等病史,自行导尿难度较大且风险高,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