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膜炎是指什么
急性脑膜炎是起病急骤、软脑膜受病原体侵犯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上采取一般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在诊治时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有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及时治疗基础疾病和避免高危行为。
一、急性脑膜炎的定义
急性脑膜炎是一种起病急骤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是软脑膜受到病原体侵犯,进而引发的弥漫性炎症反应。它会导致脑膜和脊髓膜出现炎症,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血液、直接蔓延等途径到达脑膜,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急性脑膜炎的病因
1.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冬春季较为常见,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肺炎链球菌感染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儿童。
2.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夏秋季,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发。
3.真菌感染:新型隐球菌是引起真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三、急性脑膜炎的症状
1.发热:体温可突然升高,一般在38℃以上,甚至可达40℃。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发热程度和热型可能有所不同。
2.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可因咳嗽、打喷嚏等动作而加重。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的。
3.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这是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
4.颈项强直:患者颈部肌肉僵硬,不能正常弯曲,严重时可出现角弓反张的表现。这是脑膜刺激征的典型表现之一。
5.意识障碍:患者可出现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与脑部炎症影响神经功能有关。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癫痫发作等症状。如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时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四、急性脑膜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近期有无感染病史、接触史等。了解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生活方式等信息也有助于诊断。例如,儿童近期是否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病史;成年人是否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如检查有无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同时,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分类等情况,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
脑脊液检查:这是诊断急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生化指标等。如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脑脊液涂片、培养、核酸检测等方法查找病原体,明确感染的类型,以便指导治疗。
4.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水肿、脑脓肿等并发症,还可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五、急性脑膜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变化。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2.病因治疗
抗菌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脑膜炎,应尽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疗程一般较长,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来确定。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脑膜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抗真菌治疗:真菌性脑膜炎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抗真菌治疗的疗程通常较长,且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
3.对症治疗:对于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对于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急性脑膜炎。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患急性脑膜炎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且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抵抗力。
3.孕妇:孕妇患急性脑膜炎时,治疗需要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加强孕期监护。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病原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急性脑膜炎时,除了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要注意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七、急性脑膜炎的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类型急性脑膜炎的有效措施。如接种流脑疫苗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种肺炎疫苗可降低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的发生风险。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如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及时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中耳炎、鼻窦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病原体蔓延引起脑膜炎。
4.避免高危行为: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要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避免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