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严重吗
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疾病,可致多器官损害、病死率高。早期表现不典型,有体温不稳定、反应差等。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史,血培养是金标准。治疗需及时用抗生素抗感染并加强支持治疗。预防要从孕期保健、分娩无菌操作及新生儿出生后护理多方面入手。即: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病症,早期表现不典型,诊断需综合多依据,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预防涵盖孕期、分娩及新生儿出生后多方面。
一、新生儿败血症的严重性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它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一旦发生败血症,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从科学研究来看,病原体容易在新生儿体内扩散,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例如,可能导致肺炎、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较高,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一)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方面
新生儿败血症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以及炎症反应会影响多个器官。以肺部为例,炎症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肺炎表现,严重时可引起呼吸衰竭。在神经系统方面,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可能侵袭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运动功能等,有研究表明,患过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脑膜炎的新生儿,日后出现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病死率情况
许多临床研究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病原体的种类、治疗是否及时等。一般来说,早发型败血症(出生后7天内发病)多由母亲垂直传播的病原体引起,病情往往更严重,病死率相对较高;晚发型败血症(出生后7天以后发病)相对预后稍好,但也有一定的病死率。总体而言,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但仍有部分新生儿因病情过重等原因难以挽回生命。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表现及识别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表现往往不典型,这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常见的非特异性表现有体温不稳定,新生儿可能出现体温不升或体温波动较大;反应差,表现为精神萎靡、不哭或少哭、吃奶差;呼吸异常,如呼吸增快或呼吸不规则等。由于这些表现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新生儿常见情况混淆,所以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状态。例如,正常新生儿吃奶应较有力,若突然出现吃奶明显减少,同时伴有精神欠佳,就需要警惕败血症的可能。
(一)体温不稳定方面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败血症时由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影响体温调节。正常新生儿体温一般在3637.3℃之间,而败血症新生儿可能出现体温低于35℃或者高于37.5℃的情况,且体温不易维持稳定,这与感染导致机体代谢和循环等功能紊乱有关。
(二)反应差方面
新生儿的反应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体现,当发生败血症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新生儿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减弱。比如,正常新生儿听到声音会有相应的头转向声源等反应,而败血症新生儿可能对声音刺激反应迟钝,哭声低微等。
三、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依据
诊断新生儿败血症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依据。首先是临床表现,如前面提到的体温不稳定、反应差等;其次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能异常,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会升高,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血培养检出病原体即可明确诊断。此外,还需要结合病史,如是否有胎膜早破、母亲分娩时感染等情况。例如,若母亲胎膜早破时间较长,新生儿出生后发生败血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在诊断时需要将这些病史信息综合考虑。
(一)实验室检查中的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都可能提示感染。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所以C反应蛋白升高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二)血培养的重要性
血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关键。通过无菌操作采集新生儿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就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从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但血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等进行初步的经验性治疗。
四、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主要是及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旦高度怀疑或确诊败血症,应尽早使用抗生素,且要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等的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保证营养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例如,对于体温不升的新生儿,需要提供适宜的保暖措施,维持其体温在正常范围;对于吃奶差的新生儿,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是理想的治疗方式。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医生会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对于早发型败血症,可能会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因为早发型败血症多由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对于晚发型败血症,可能会根据常见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二)支持治疗
体温维持: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感染后体温不稳定,需要将新生儿置于适中温度的环境中,可使用暖箱等设备维持体温在3637℃之间,以保证新生儿的代谢等功能正常进行。
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其恢复健康至关重要。对于能吃奶的新生儿,要尽量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等,有利于新生儿的康复;对于不能吃奶或吃奶差的新生儿,需要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需求。
五、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孕期要做好保健,母亲在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新生儿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皮肤、黏膜的护理,保持脐带残端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此外,要注意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如避免过多的人员接触新生儿等。
(一)孕期保健方面
母亲在孕期要加强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孕期感染。如果母亲有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等,要及时治疗,避免病原体通过胎盘等途径感染胎儿。同时,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母亲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隐患并进行处理。
(二)分娩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如接生时的器械消毒、产妇会阴的消毒等。对于胎膜早破时间较长的产妇,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新生儿感染。此外,对于有感染迹象的产妇,要采取隔离等措施,减少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三)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要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脐带残端要保持干燥,可每天用碘伏进行消毒。同时,要注意室内的卫生,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数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新生儿,尤其是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要接触新生儿,以降低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