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怎么回事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有红细胞但肉眼不可见,需通过检查发现,提示泌尿系统可能有问题。其常见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肿瘤)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有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等。应对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明确病因需靠相关检查,治疗依病因采取相应措施,生活中要休息、饮水、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等。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尿常规等检查手段发现的一种现象。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存在红细胞或仅有极少量红细胞,当检测到尿潜血时,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某些问题。
(一)红细胞的正常代谢与尿液关系
人体红细胞有其正常的生命周期,衰老或受损的红细胞会被体内的免疫系统等清除。正常情况下,这些红细胞代谢产生的成分不会出现在尿液中,若尿液中出现较多红细胞则表现为尿潜血。
二、尿潜血的常见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原本不能通过滤过屏障的红细胞会进入尿液中,从而出现尿潜血。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型肾小球肾炎,是由于体内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部位,引起炎症反应,破坏滤过屏障导致尿潜血。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肾小球肾炎,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而中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等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疾病阶段可能对不同性别的影响在临床表现等方面有一定细微差别,生活方式上,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易于通过滤过屏障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2.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黏膜出血,血液进入尿液中表现为尿潜血。例如,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时,会摩擦输尿管或肾盂的黏膜,使血管破裂出血。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个人的代谢情况、饮食习惯等。在年龄上,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结石,但中青年相对多见一些,男性发生泌尿系统结石的概率相对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饮水过少、高钙、高嘌呤等饮食习惯容易促进结石形成。
3.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会刺激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现小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引起尿潜血。例如,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后,会引发炎症反应,使得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泌尿系统感染在女性中相对更为常见,这与女性的生理结构有关,女性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由于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也可能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生活方式上,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等容易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4.泌尿系统肿瘤
如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血液进入尿液中表现为尿潜血。例如,膀胱癌的肿瘤细胞会浸润膀胱黏膜下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男性患泌尿系统肿瘤的概率相对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长期吸烟的人患膀胱癌的风险可能增加)等因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身体各部位的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从而表现为尿潜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红细胞等生成异常,引起出血倾向,出现尿潜血。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关系较为复杂,不同的血液系统疾病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生活方式一般不是直接的病因,但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因素有关。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可累及多个脏器,包括肾脏,导致狼疮性肾炎,出现尿潜血等肾脏损害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年龄上,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性别方面女性发病概率高于男性,生活方式中,紫外线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尿潜血的相关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这是初步筛查尿潜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确定尿液中红细胞的存在情况,同时还能了解尿液中其他成分如白细胞、蛋白质等的情况,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出血等问题。例如,如果尿常规中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伴有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如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肾脏内的结石、膀胱内的肿瘤等病变,有助于明确尿潜血的原因。在儿童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操作时要更加轻柔,以减少对儿童的不适影响。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和必要性,遵循相关的检查规范。
(三)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肾脏的功能情况,判断尿潜血是否已经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例如,血肌酐升高提示肾脏的排泄功能可能出现障碍,需要进一步明确原因。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肾功能检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肾脏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或基础疾病的影响而逐渐减退,尿潜血可能是肾脏功能受损的一个表现。
(四)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通过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尿中畸形红细胞占比较高,多考虑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如果是正常形态的红细胞为主,则多考虑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疾病。这对于明确尿潜血的来源有重要意义。
四、尿潜血的应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病因
当发现尿潜血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上述相关检查明确尿潜血的具体原因。例如,若考虑是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尿潜血,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若考虑是肾小球肾炎引起的,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以明确肾炎的类型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各自的特点,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加耐心的检查配合等。
(二)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潜血,主要是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尿潜血,根据结石情况可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治疗方法。如果是泌尿系统肿瘤引起的尿潜血,则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尿潜血,需要治疗原发病,如血液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老年人可能需要综合评估身体各脏器功能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尿潜血,都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影响疾病的恢复。要适量饮水,保持尿液的通畅,有助于冲洗泌尿系统,减少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以及结石形成的风险。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需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酗酒可能会对泌尿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患有结石的患者要根据结石的成分调整饮食,如尿酸结石患者要避免高嘌呤食物等;对于有肾炎等疾病的患者要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