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治疗的原则一般包括早期识别与隔离、对症支持治疗、出血防治、重症预警与干预、休息与营养等。
1.期识别与隔离
登革热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需警惕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典型表现。一旦怀疑感染,应尽早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并及时隔离患者,防止蚊虫叮咬患者后再叮咬他人,避免病毒传播。
2.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不同症状进行处理。高热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等,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诱发出血的药物。对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出血防治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若出现出血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压迫止血、使用止血药物等。同时,避免进行有创操作,减少出血风险。
4.重症预警与干预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重症倾向,如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休克前期表现等。一旦出现重症预警信号,立即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如输注血小板、血浆等,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5.休息与营养
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身体恢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
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症状,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身处登革热流行地区,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