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红疹、水疱、淋巴结肿大及发热等,发病原因与细菌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其他因素有关,治疗以抗菌治疗为主,可配合局部治疗及预防复发。
1.症状:
皮肤症状:起病急,开始即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局部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颜色鲜红,中间稍隆起,境界清楚,可出现水疱。
淋巴结肿大:好发于小腿、颜面部。患处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
2.发病原因:
细菌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破损处入侵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足癣、趾甲真菌病、小腿溃疡、鼻炎等均可成为丹毒的诱发因素。
机体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等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其他因素:与昆虫叮咬、皮肤损伤有关,也可由感染直接蔓延而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丹毒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居多。此外,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等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感染丹毒。
在治疗方面,主要是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局部可外用呋喃西林溶液或硫酸镁溶液湿敷。同时,应抬高患肢,以减轻下肢水肿。如果丹毒反复发作,可使用小剂量的抗生素来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如有足癣、皮肤破损等应及时治疗。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