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脱肛
脱肛是指肛管、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脱出、便血、瘙痒、黏液分泌和便秘。脱肛的病因包括解剖因素、腹压增加等,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脱肛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需注意预防和治疗。
1.症状
脱出:肛门肿物脱出是脱肛的主要症状,轻者在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重者需用手推送,甚至无法回纳。
便血:一般为鲜红色血,出血量较少。
瘙痒:由于脱出的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可导致肛门瘙痒。
黏液分泌:直肠黏膜受刺激分泌黏液,可导致肛门潮湿不洁。
便秘:部分患者可伴有便秘。
2.病因
解剖因素:小儿骶骨弯曲度尚未形成,直肠与肛管成垂直状态,黏膜薄弱且固定,易发生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减少,导致直肠黏膜向下移位。
腹压增加: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等可导致腹压增加,促使脱肛发生。
其他:营养不良、内痔、直肠息肉等也可能导致脱肛。
3.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包括调整饮食、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坐浴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等。
4.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便秘和腹泻。
及时治疗内痔、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脱肛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多与营养不良、发育不良有关。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纠正便秘。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发生脱肛,且常伴有其他疾病。治疗时应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孕妇:孕期腹压增加,容易发生脱肛。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
总之,脱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脱肛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