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脐疝了怎么办的
小儿脐疝较为常见,1岁以内婴儿多数可自愈,需密切观察脐疝大小、有无嵌顿等情况,直径小于2厘米的脐疝2岁前多可随腹壁肌肉发达自愈,要避免孩子增加腹内压;突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脐疝带,注意佩戴方法和皮肤情况;少数嵌顿需立即就医,可能手法复位或手术,早产儿、有基础疾病患儿处理更谨慎,家长应根据孩子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脐疝的基本认识
脐疝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多因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故当啼哭、排便、咳嗽、直立等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即可从此处突出形成脐疝。
二、观察与等待时机
对于大多数脐疝患儿,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脐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家长要密切观察脐疝的情况,包括疝块的大小、有无嵌顿等。一般直径小于2厘米的脐疝,在2岁前可随着腹壁肌肉逐渐发达而自愈。在此期间,要尽量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以减少脐疝突出的频率。
三、脐疝带的使用
如果脐疝突出较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脐疝带。使用时要注意正确的佩戴方法,确保脐疝部位能得到适当的压迫,促进疝环闭合。但要注意避免过紧或过松,过紧可能影响孩子局部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应有的压迫作用。同时,要定期检查孩子佩戴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出现皮肤损伤。
四、嵌顿的处理
少数情况下,脐疝可能发生嵌顿,即疝块不能回纳,此时孩子会出现哭闹不安、呕吐等症状。一旦发生嵌顿,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可能需要进行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因为嵌顿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肠管等组织缺血坏死,严重危及孩子的健康。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脐疝的处理要更加谨慎。早产儿本身身体各方面发育尚不完善,腹壁肌肉力量更弱,脐疝发生嵌顿等情况的风险相对更高,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由于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和恢复能力,在处理脐疝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之,孩子出现脐疝后,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循科学的处理方法,以保障孩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