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胃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饮食及其他因素。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引发婴幼儿重症腹泻,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易致集体机构暴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等可致病;寄生虫如贾第虫、隐孢子虫感染也可引发。饮食因素方面,喂养不当,像婴幼儿喂养次数、量及食物种类改变等可致胃肠紊乱,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也会引发。其他因素有气候如腹部受凉、贪凉饮冷,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累及胃肠道,但后者少见。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腹部保暖,低龄儿童及有相关家族史儿童更应关注。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病毒是小儿胃肠炎常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好发于秋末冬初,经粪口途径传播。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常引起集体机构如幼儿园、学校等场所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病。研究显示,在小儿病毒性胃肠炎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占比可达70%80%。
2.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细菌可引发小儿胃肠炎。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能产生毒素,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空肠弯曲菌感染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尤其在夏季发病率较高。
3.寄生虫感染:贾第虫、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小儿胃肠炎。贾第虫感染与卫生条件相关,儿童因卫生习惯不佳易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等。
二、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对于婴幼儿,喂养次数过多、喂养量过大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胃肠炎。如过早添加辅食,婴儿胃肠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完善,难以适应新食物,易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在小儿中较为常见,患儿摄入牛奶后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便血等。乳糖不耐受是由于患儿肠道内乳糖酶缺乏,无法完全消化乳糖,食用含乳糖食物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
三、其他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如腹部受凉,可使胃肠蠕动加快,诱发胃肠炎。夏季炎热,若小儿贪凉饮冷,也易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胃肠不适。
2.自身免疫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引发炎症。但这类情况相对少见,需结合患儿全身症状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对于小儿胃肠炎,预防十分重要。要注意饮食卫生,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合理喂养,避免喂养不当。气候变化时注意腹部保暖。特殊人群方面,低龄儿童因胃肠功能更脆弱,更易患胃肠炎,家长应格外关注。对于有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家族史的儿童,添加辅食时要谨慎,密切观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