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的区别
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的区别在于:毛囊炎是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症,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等,可伴有疼痛和瘙痒;脂溢性皮炎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皮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感染等有关,主要表现为红斑、油腻性鳞屑等,可发生于头皮、面部、胸部等部位。
1.症状
毛囊炎: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但也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也可发展为深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皮疹数目较多,孤立散在,自觉轻度疼痛。在成人主要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在小儿则好发于头部,其皮疹有时可互相融合,愈后可留有小片状秃发斑。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屑少,湿润,常伴为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
2.病因
毛囊炎: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或者由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大肠埃希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也可由真菌性毛囊炎,如糠秕马拉色菌引起。此外,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皮肤的浸渍,局部密封包扎及应用皮质激素等是引起毛囊炎的诱因。
脂溢性皮炎: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马拉色菌分解皮脂产生的游离脂肪酸、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和个体易感性等因素有关。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和多脂多糖饮食等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3.治疗
毛囊炎: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根据病情选择抗生素类药物或角质促成剂。如果病情严重,或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口服抗生素治疗。
脂溢性皮炎: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使用抗真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和搔抓,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和护肤品。饮食上要注意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需要注意的是,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的症状有时可能会相似,需要通过医生的诊断来确诊。如果出现皮肤问题,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