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症状
小儿肠炎是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多样。消化道症状有腹泻(粪便性状改变,不同病因腹泻程度不同,如轮状病毒肠炎为频繁水样腹泻)、呕吐(初期多见,后频率可能降低)、腹痛(婴幼儿阵发性哭闹,大儿童自述脐周疼痛,因肠壁平滑肌痉挛);全身症状有发热(因感染源及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热型和体温因个体及病原体而异)、精神萎靡(营养吸收受影响,能量消耗增加)、脱水(依程度有不同表现,重度脱水危及生命);其他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肠道功能紊乱影响消化蠕动),长期未控制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家长需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做好肛周护理,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1.消化道症状:
腹泻:这是小儿肠炎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粪便性状会发生改变,可能呈稀糊状、水样便,也可能含有黏液、脓血。不同病因导致的肠炎,腹泻程度有所不同,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腹泻次数可能较多,每日可达10余次甚至更多;而细菌感染性肠炎,腹泻次数相对少一些,但粪便中黏液、脓血可能更明显。例如轮状病毒肠炎,典型症状就是频繁的水样腹泻。
呕吐:多在疾病初期出现,可能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引起胃肠逆蠕动导致。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早期可能较频繁,随着病情进展,呕吐频率可能会逐渐降低。
腹痛:患儿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尤其是年龄较小无法准确表达的婴幼儿。较大儿童可自述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这是因为肠道炎症致使肠壁平滑肌痉挛,从而引发疼痛。
2.全身症状:
发热:多种原因可引发,感染源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热型和体温高低因个体差异及病原体不同而有区别,如病毒感染有时以低热或中度发热为主(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而细菌感染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
精神萎靡:因肠道炎症影响营养吸收,加上发热等不适,身体能量消耗增加,患儿会出现精神不振、嗜睡等情况。严重时,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出现意识模糊。
脱水表现:频繁腹泻和呕吐会导致患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轻度脱水时,患儿可能仅有口渴、皮肤黏膜稍干燥的表现;中度脱水会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变差、尿量减少等;重度脱水则可能危及生命,表现为精神极度萎靡、昏迷、休克等,此时皮肤弹性极差,眼窝深陷,尿量极少甚至无尿。
3.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蠕动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患儿进食欲望降低。此外,长期的小儿肠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出现体重不增、消瘦等情况。
对于小儿肠炎,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症状变化。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持患儿肛周皮肤清洁,防止因频繁腹泻引发红臀等皮肤问题。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