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区别痔疮和脱肛
痔疮与脱肛在定义、外观表现、发病部位与伴随症状、发病原因及好发人群等方面存在区别。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之分,发病与久坐久站、便秘等有关,好发于特定人群;脱肛即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部位主要是直肠,与直肠支持组织薄弱等有关,好发于幼儿、老年人等特定人群。
一、定义与外观表现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内痔一般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间歇性、便后鲜血,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重者可出现喷射状出血,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脱出的内痔若未及时回纳,可发生嵌顿、水肿、坏死等。
脱肛:即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随着病情进展,直肠全层脱出,需用手推回甚至长期在肛门外不能回纳。脱出的直肠黏膜呈环状,表面光滑,可见放射状沟纹。
二、发病部位与伴随症状差异
发病部位:痔疮发生在肛管直肠部位,包括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混合痔(跨越齿状线上下);脱肛主要是直肠从肛门脱出,发病部位主要是直肠。
伴随症状:痔疮一般较少有肛门失禁情况,但当内痔嵌顿、外痔水肿或血栓形成时疼痛较明显;脱肛患者有时可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严重脱肛者由于直肠黏膜长期暴露在外,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还可能出现肛门失禁现象,尤其在老年体弱或幼儿群体中,肛门括约肌功能相对较弱,脱肛可能更易导致肛门失禁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例如,幼儿脱肛多与发育尚未完善、盆底肌肉薄弱有关,而老年脱肛往往是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盆底组织松弛等原因。
三、发病原因及好发人群区别
发病原因
痔疮:多与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妊娠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肛管直肠部位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丛曲张形成痔疮。例如,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会增加肛管直肠部位的压力,影响静脉回流,容易诱发痔疮。
脱肛:主要是由于直肠支持组织薄弱,使直肠容易向下移位。幼儿脱肛常因骶骨弯曲未完全发育,直肠周围组织固定不牢;成年女性因骨盆宽大等生理特点,加上妊娠等因素可能增加腹压,也较易发生脱肛;老年人则多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原因导致脱肛。
好发人群:痔疮好发于经常久坐久站、便秘人群、妊娠女性等;脱肛好发于幼儿、老年人、多次分娩的女性等。幼儿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盆底肌肉等组织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脱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盆底组织松弛,脱肛发生率相对较高;多次分娩的女性,骨盆及盆底组织受到的损伤较多,也易引发脱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