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怎样引起的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如CoxA16、EV71)引发,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感染后经两次病毒血症致全身病变。人群中,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更易感,从未感染相关病毒者普遍易感,曾感染者对特定病毒有免疫力但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感染易出现重症,流行期应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孕妇感染可能致胎儿宫内感染等风险,流行季需注意防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应加强防护并及时就医。
一、手足口病的病因
1.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这些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如被污染的食物、水)、呼吸道(如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以及密切接触(如接触患者的疱疹液、被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
当人体感染肠道病毒后,病毒首先在咽部、肠道的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如心脏、肝脏、肺脏、脑、脊髓等,在这些组织内进一步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从而导致全身多个系统的病变,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
2.人群易感性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这是因为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发病。
对于从未感染过相关肠道病毒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均普遍易感。而曾经感染过特定肠道病毒的人群,对该型病毒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而发病。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手足口病后更容易出现重症病例。家长和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超市、商场、游乐场等,以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孕妇
孕妇感染手足口病后,虽然自身症状可能与普通人群相似,但病毒有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增加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早产、流产等风险。所以孕妇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要格外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如果不慎感染,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采取合适的治疗和监测措施。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包括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服用抗排异药物)、HIV感染等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损,感染肠道病毒后病情可能较重,且病程可能延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此类人群平时要注意加强防护,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一旦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应尽快就医,积极接受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