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啥意思
脱肛即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下移,有不完全脱垂、完全脱垂、内脱垂和外脱垂之分,症状包括肿物脱出、排便异常、坠胀感、黏液便及出血等。其发病与解剖因素、腹压增加及内痔等其他因素有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儿童多可自愈,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女性因多次分娩盆底组织受损发病率较高。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在治疗及护理中注意事项不同,儿童以保守和护理为主,老年人手术需评估身体状况,女性孕期和产后要注意预防,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若只是直肠黏膜层下移,称作不完全脱垂;若直肠全层下移,则为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未脱出肛门外,是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则为外脱垂。
二、脱肛的症状表现
1.肿物脱出:早期排便时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肿物脱出频繁,体积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2.排便异常:可出现便秘、腹泻、排便不尽感、排便困难等情况。
3.坠胀感:由于黏膜下垂,可引起腹部或腰骶部坠胀、酸痛。
4.黏液便及出血:常有黏液从肛门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导致瘙痒。有时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
三、脱肛的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发生脱垂。年老体弱、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松弛,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减弱,易引发脱肛。
2.腹压增加: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压持续增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3.其他因素: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四、不同人群脱肛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小儿脱肛多为黏膜脱垂,通常在5岁前可自愈。日常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便,积极治疗腹泻、便秘等疾病。
2.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盆底肌肉松弛,脱肛发病率较高。应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适当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3.女性:多次分娩的女性,由于盆底组织受损,易发生脱肛。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可进行盆底康复训练。
五、脱肛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避免用力排便;积极治疗增加腹压的疾病;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2.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使黏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
3.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有直肠悬吊固定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
六、温馨提示
不同年龄段人群在脱肛治疗及护理中需注意不同事项。儿童用药要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主要以保守治疗和日常护理为主。老年人身体机能差,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身体状况,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女性在孕期和产后要特别注意预防脱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排便姿势。若发现脱肛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