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脱肛是怎么回事
大便脱肛是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外的疾病,其病因包括解剖因素、腹内压增高和盆底组织软弱,主要症状有初期的便后自行缩回和后期的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缩回,检查包括直肠指诊、排粪造影等,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和保持肛门局部清洁等。
一、病因
1.解剖因素
(1)小儿骶骨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容易向下滑脱。
(2)老年人全身器官组织衰退,肌肉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容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
2.腹内压增高
(1)长期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使腹内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2)内痔Ⅲ期、环状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3.盆底组织软弱
(1)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导致骨盆底的肌肉、筋膜薄弱无力,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2)妇女多次分娩,阴道过度松弛,会阴侧切损伤肛门括约肌,也容易导致直肠脱垂。
二、症状
1.初期
(1)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
(2)脱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物流出,可导致肛周皮肤瘙痒。
2.后期
(1)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咳嗽、负重、行路、下蹲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缩回,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缩回。
(2)脱出的直肠黏膜逐渐纤维化,变得肥厚或萎缩,甚至坏死、溃疡,引起肛门失禁。
三、检查
1.直肠指诊
(1)了解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
(2)排除直肠肿瘤、息肉等其他疾病。
2.排粪造影
(1)可以观察到直肠黏膜脱垂的程度、范围。
(2)了解肛管直肠角的变化、直肠长度等。
3.其他检查
(1)结肠镜检查:可以排除肠道其他疾病。
(2)肛管压力测定: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蹲,定时排便。
(3)盆底肌锻炼:收缩肛门运动,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
(4)药物治疗:使用局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栓剂等,缓解症状。
(5)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或组织胶注入直肠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2.手术治疗
(1)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2)手术方式包括直肠黏膜环切钉合术、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五、预防
1.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避免腹内压增高。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保持肛门局部清洁,便后温水坐浴。
4.妇女分娩时,注意保护会阴,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
需要注意的是,大便脱肛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如果出现大便脱肛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