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怎么得的
病毒性肺炎的成因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等多种病毒,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机体免疫力低下(受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免疫抑制剂使用等因素影响)和环境因素(季节变化、人群密集场所、空气污染),针对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特殊人群,分别给出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控制病情、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及应对的温馨提示。
一、病原体感染
1.常见病毒种类:多种病毒可引发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等。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变异性,每年的流感流行季节,都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发展为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2.感染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带有病毒的飞沫会在空气中传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等部位,使病毒进入体内。
二、机体免疫力低下
1.年龄因素: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功能减退,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肺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抵抗病毒的能力较弱;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减少,对病毒的防御能力降低。
2.基础疾病: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艾滋病等的人群,由于疾病本身以及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感染病毒性肺炎的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
3.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4.免疫抑制剂使用:接受化疗、放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毒的抵抗力明显降低,容易发生病毒性肺炎。
三、环境因素
1.季节变化:在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空气干燥,病毒更容易存活和传播,同时人体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增加了感染病毒性肺炎的几率。
2.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场等场所,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病毒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3.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雾霾等,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人体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肺炎。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按照医嘱控制病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在流感高发季节,可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等进行预防。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