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脱肛
脱肛即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下移,有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内脱垂和外脱垂之分,其表现有肿物脱出、出血、坠胀感、潮湿瘙痒等,原因包括解剖因素、腹压增加及内痔等其他因素,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与应对方法,如儿童多可自愈、老人要治疗慢性病、女性产后要康复训练,诊断通过视诊、指诊和肛门镜检查,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需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治疗慢性疾病、加强锻炼和合理饮食。
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若只是直肠黏膜下移,称作不完全脱垂;若直肠全层下移,则为完全脱垂。下移的直肠壁可在肛管直肠内,为内脱垂;也可脱出肛门外,为外脱垂。
二、脱肛的表现
1.肿物脱出:早期排便时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肿物脱出频繁,体积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在咳嗽、用力、行走时也会脱出。
2.出血:一般较少出血,偶尔在排便时有滴血、粪便带血或手纸擦后有血,色鲜红,量不多。
3.坠胀感:常有排便不尽和下腹坠胀感,脱出的肿物未及时复位,可引起局部胀感加重。
4.潮湿、瘙痒:由于直肠脱出,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导致分泌物增多,引起肛周潮湿和瘙痒。
三、脱肛的原因
1.解剖因素: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盆底筋膜薄弱,也易发生脱肛。
2.腹压增加: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使腹压持续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3.其他因素: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与应对
1.儿童:儿童脱肛多为黏膜脱垂,通常在5岁前可自愈。应注意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直肠复位,取俯卧位,用胶布固定双臀。尽量避免儿童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2.老年人:老年人脱肛常与身体机能衰退有关。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避免腹压增高。适当进行提肛锻炼,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3.女性: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肌肉松弛,易发生脱肛。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
五、脱肛的诊断
医生一般通过视诊、指诊和肛门镜检查进行诊断。视诊可观察脱出物的情况,指诊可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和直肠黏膜的状态,肛门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直肠内部的病变。
六、脱肛的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儿童和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2.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使黏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七、脱肛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厕,防止便秘和腹泻。
2.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避免腹压长期升高。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尤其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4.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