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有哪些
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治疗分为局部和系统治疗。局部治疗有抗真菌药膏如咪唑类、丙烯胺类,分别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干扰麦角固醇合成发挥作用,还有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辅助治疗。系统治疗主要是口服抗真菌药物,像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等发挥疗效。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避免用刺激性强药物,注意外用剂量,口服需权衡利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大部分口服抗真菌药慎用或禁用,外用也需谨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口服药要监测肝肾功能并调整剂量,外用注意皮肤反应;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需控血糖,免疫低下者可能需延长疗程并加强护理。
一、局部治疗
1.抗真菌药膏:如咪唑类的克霉唑、酮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作用。常用于体癣、股癣、手足癣等浅部真菌性皮肤病,能有效缓解症状,抑制真菌生长。
2.丙烯胺类药膏:代表药物有特比萘芬,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对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用于多种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
3.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可使角质层松解、脱落,利于抗真菌药物渗透,辅助治疗真菌性皮肤病,尤其适用于角化过度型手足癣。
二、系统治疗
1.口服抗真菌药物:
伊曲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病及某些顽固的浅部真菌病。它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特比萘芬:口服后在皮肤、毛发等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对皮肤癣菌感染疗效显著,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发挥抗真菌作用。
氟康唑:对念珠菌属等真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口服吸收良好,常用于治疗黏膜念珠菌病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外用药物时,要注意涂抹面积和剂量,防止经皮吸收过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口服抗真菌药物,因部分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需严格遵循医嘱,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如伊曲康唑等药物,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存在肝毒性风险,使用前需充分评估。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使用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大部分口服抗真菌药物属于孕期慎用或禁用。外用药物时也需谨慎,尽量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哺乳期妇女用药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同样需谨慎,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婴儿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此,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避免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较高利于真菌生长,患真菌性皮肤病后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且易复发。治疗过程中需积极控制血糖,同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自身抵抗力差,真菌性皮肤病可能更为严重且难以治愈,治疗时可能需要延长疗程,加强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