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的区别
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检查鉴别方法上存在差异。发病机制方面,直肠脱垂多因直肠黏膜下层组织松弛等,儿童与成人诱因有别,长期腹压增加易致;内痔脱出由直肠上静脉丛淤血等,腹压增加等生活方式易促发。临床表现中,脱出物外观上直肠脱垂呈环状等有层次皱襞,内痔脱出为结节状;伴随症状里直肠脱垂有排便不尽等,内痔脱出有便血及嵌顿疼痛等。检查鉴别时,肛门指诊直肠脱垂可感直肠黏膜松弛等,内痔脱出一般不易触及;肛门镜下直肠脱垂见直肠黏膜堆积等,内痔脱出可见齿状线以上痔核及可分度。
一、发病机制差异
直肠脱垂:多因直肠黏膜下层组织松弛,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年龄因素是重要影响,儿童直肠脱垂多与骶骨弯曲未完全发育等因素相关,随着生长发育有自愈可能;成人则常因年老体弱、多次分娩等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长期便秘、腹泻等慢性腹压增加的生活方式也会促使直肠脱垂发生,病史中若有长期腹压异常增高情况,更易引发。
内痔脱出:主要是因肛管齿状线以上的直肠上静脉丛淤血、扩张、屈曲形成痔核,当腹压增加(如久坐、便秘、妊娠等生活方式因素)、排便习惯不良时,痔核容易脱出。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差异,但妊娠女性因腹腔压力增大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内痔脱出。
二、临床表现不同
脱出物外观
直肠脱垂:脱出物为直肠黏膜、肛管或直肠全层,呈环状或螺旋状,表面可见有层次的黏膜皱襞,颜色淡红或鲜红,质地较软。儿童直肠脱垂脱出物一般相对较光滑,成人严重时可能脱出较长一段,甚至可达数厘米至十余厘米。
内痔脱出:脱出物多为单个或多个痔核,呈结节状,颜色暗红或青紫,表面为黏膜,有时可见有出血点,脱出物大小不一,初期可能仅为较小的痔核脱出,可自行回纳,严重时需用手推回或不能回纳。
伴随症状
直肠脱垂:常有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严重时可伴有黏液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湿疹等。儿童直肠脱垂可能因排便不适而影响排便习惯,出现排便困难等情况;成人长期直肠脱垂可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进一步加重症状。
内痔脱出:一般初期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断性便后出血,颜色鲜红,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脱出后若不能及时回纳,可出现嵌顿、水肿、疼痛等症状,疼痛程度因嵌顿情况而异,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坐立等日常活动。
三、检查鉴别方法
肛门指诊
直肠脱垂:指诊可感觉直肠黏膜松弛,肛管括约肌张力减弱。儿童直肠脱垂时指诊可能发现直肠壁较松弛;成人直肠脱垂指诊能感知直肠全层或部分组织的下移情况。
内痔脱出:肛门指诊时一般不易触及内痔,但若内痔有纤维化等情况可能触及硬结,但主要还是通过肛门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肛门镜检查
直肠脱垂:肛门镜下可见直肠黏膜堆积,有纵行皱襞,直肠腔扩大。可清晰观察到直肠脱垂的程度和范围等情况。
内痔脱出:肛门镜下可见齿状线以上的痔核,根据内痔的分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痔不脱出肛门外;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痔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肛门外,需用手辅助回纳;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肛门外,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脱出)判断内痔的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