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如胃排空延迟、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与糖尿病、手术、吸烟酗酒等有关)、解剖结构异常(如胆囊疾病、先天性幽门口关闭不全)、精神心理因素(长期不良情绪影响胃肠调节功能)、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影响胃肠蠕动和胃黏膜保护功能),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诊断、治疗和用药方面给出了温馨提示。
一、胃肠动力障碍
1.胃排空延迟:胃蠕动能力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使得胃内压力升高,易导致胆汁反流。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高血糖可损害胃自主神经,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导致胃排空延迟,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年龄较大者,胃肠功能本身会有所衰退,胃排空功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2.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幽门括约肌可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当幽门括约肌松弛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胰液等容易反流至胃内。某些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可能会破坏幽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发胆汁反流。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可刺激幽门括约肌,使其功能发生紊乱,增加胆汁反流的可能性。
二、解剖结构异常
1.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可引起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汁排泄不畅,胆汁逆流进入十二指肠后,更容易反流至胃。例如,胆结石患者,结石可阻塞胆囊管,影响胆汁的正常排出,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淤积,压力升高,胆汁就可能逆流进入十二指肠,进而反流至胃。
2.先天性幽门口关闭不全:部分患者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幽门口不能正常关闭,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容易反流至胃。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可能较为常见,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先天性的解剖结构异常可能会更早地表现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一方面可使胃排空延迟,另一方面可引起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从而促使胆汁反流。例如,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胃肠蠕动和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容易受到影响,增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孤独等原因,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胆碱能药物等,可影响胃肠蠕动和胃黏膜的保护功能。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胆汁的损伤。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因药物因素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若出现疑似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用药需谨慎,尽量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等。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和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