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如何治疗
肺栓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绝对卧床休息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抗凝治疗根据药物作用机制等选择药物并尽早启动(需评估出血风险);溶栓治疗针对大面积等情况,选合适药物且严格掌握适应证;介入治疗有导管碎解抽吸血栓及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监测脏器功能、谨慎抗凝溶栓,儿童患者优先非药物干预、严格抗凝剂量适应证,妊娠患者综合多因素选药且溶栓禁忌、密切监测。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对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可能较差,需更密切关注血氧饱和度变化。
2.吸氧: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不同年龄患者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相对更敏感,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吸氧浓度和方式。
二、抗凝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用情况不同,例如低分子肝素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皮下注射即可,在多数患者中应用较广泛。
2.抗凝时机:一旦确诊肺栓塞,应尽快开始抗凝治疗,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尽早启动抗凝可有效防止血栓进展和复发。但对于有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合并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等情况,需谨慎评估抗凝的收益与风险。
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或存在休克和低血压的患者,应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有出血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药物选择: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不同溶栓药物的溶栓效果和出血风险有差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四、介入治疗
1.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特定情况的患者,可采用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的介入治疗方法,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或不宜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和并发症可能。
2.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手术剥脱肺动脉内的血栓内膜,改善患者的肺循环和心功能,但手术有一定的创伤和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抗凝和溶栓时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患者: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抗凝治疗需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溶栓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肺栓塞的治疗较为复杂,需综合考虑妊娠阶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抗凝治疗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低分子肝素,而溶栓治疗一般禁忌,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