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急性肠炎症状
宝宝急性肠炎症状多样,消化系统症状有初期常为首发的呕吐,因肠道炎症刺激胃肠逆蠕动致胃内容物反流,程度不一;常见且突出的腹泻,因肠道黏膜受损影响吸收使肠腔内水分和电解质增多,大便次数和性状改变;还有因肠壁平滑肌痉挛引发的腹痛,宝宝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全身症状包括因炎症反应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的发热,因营养吸收受影响及发热致体力消耗大的精神萎靡,以及因频繁呕吐腹泻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的脱水症状。宝宝患急性肠炎护理需注意腹部保暖,依病情调整饮食,病情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一、消化系统症状
1.呕吐:多在疾病初期出现,常为首发症状。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导致胃肠逆蠕动,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吐出。呕吐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能偶尔呕吐12次,重者可能频繁呕吐,甚至无法正常进食进水。比如,炎症累及十二指肠,会引发强烈的呕吐反射。
2.腹泻:是急性肠炎常见且突出的症状。肠道黏膜因炎症受损,影响正常吸收功能,肠腔内水分和电解质增多,从而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甚至数十次。大便性状改变,多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可呈蛋花汤样便。一些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腹泻症状往往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3.腹痛:宝宝可能会表现出阵发性哭闹,提示腹痛。肠道炎症致使肠壁平滑肌痉挛,引发疼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程度轻重不同。年龄稍大的宝宝能够表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而小婴儿则只能通过哭闹、烦躁不安、拒按腹部等表现来示意。比如,在触摸宝宝腹部时,宝宝会躲避或哭闹加剧,可能提示腹痛。
二、全身症状
1.发热:炎症反应可引起发热,体温高低不等,低热时体温一般在37.3℃38℃,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高热体温超过39℃。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发热。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发热可能相对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细菌感染时,若炎症控制不佳,也可出现反复高热。
2.精神萎靡:因肠道炎症影响营养吸收,加上发热等不适,宝宝体力消耗大,易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严重时,宝宝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如呼唤名字无明显反应,眼神呆滞。这是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供应不足,神经系统功能受影响的表现。
3.脱水症状:频繁呕吐和腹泻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脱水。轻度脱水时,宝宝可能表现为口唇稍干、尿量略减少;中度脱水时,皮肤弹性变差,眼窝、囟门稍有凹陷,哭时泪少,尿量明显减少;重度脱水则可出现精神极度萎靡、皮肤干燥、花纹,甚至休克等严重后果。脱水程度不同,对宝宝身体各系统功能的影响差异较大,严重脱水若不及时纠正,会危及生命。
三、特殊人群提示
宝宝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患急性肠炎时需格外关注。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腹部保暖,因为腹部受凉可能会加重肠道痉挛,使腹痛、腹泻症状加剧。宝宝的饮食要根据病情调整,呕吐严重时需短暂禁食,待呕吐缓解后,从少量清淡易消化食物开始,如米汤、稀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仍在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妈妈的饮食要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若宝宝病情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发热不退、腹泻次数增多、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等,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