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临床检查包括症状问诊,了解典型及特殊人群症状、生活方式等,和体格检查,重点查肺部及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不同检查有不同特点及适用情况,特殊人群检测有注意事项;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观察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X线胸片可作初步筛查及辅助观察病情,特殊人群检查要注意防护。
一、临床检查
1.症状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比如是否有发热、干咳、乏力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症状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例如儿童可能仅表现为精神稍差、呼吸稍促等;孕妇可能还会影响到胎儿的胎动等情况。生活方式上,近期有过聚集性活动、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等情况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医生会详细了解。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肺部情况,通过听诊器听肺部是否有啰音等异常呼吸音。同时,还会检查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的患者,会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体格检查时也有不同特点,如儿童可能不配合检查,需要更耐心引导;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检查时要更加全面细致。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有助于病情的评估和判断。在不同年龄段中,儿童的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判断。
2.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等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病、心脏病的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密切关注。
3.核酸检测: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检测结果阳性可确诊感染。但核酸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受标本采集方法、检测试剂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疑似病例,可能需要多次检测以提高准确性。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核酸检测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儿童采集标本时要安抚好情绪,确保采集过程顺利。
4.血清学检查: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血清学检查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有助于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估。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CT: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动态观察胸部CT变化对于判断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段患者胸部CT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肺部病变相对较轻,进展相对较慢;老年人肺部基础疾病较多,肺部病变可能更为复杂。
2.X线胸片:在疫情初期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在观察病情变化时,也可结合X线胸片进行综合判断。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X线胸片检查相对方便,但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