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怎么回事
脱肛即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下移,有内、外脱垂之分。其病因包括解剖因素(小儿骶尾弯曲度浅、老人肌肉松弛等)、腹压增加(长期便秘、咳嗽等)及其他因素(内痔、多次分娩等)。症状早期为排便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推甚至无法回纳,还伴有排便异常等,严重时可嵌顿坏死。诊断通过视诊、指诊等,必要时做特殊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改善生活方式、手法复位、注射治疗)和手术(直肠悬吊固定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以保守治疗为主,老人治疗前全面评估,女性产后锻炼盆底肌。预防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加强锻炼和合理饮食。
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部分下移称为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二、脱肛的病因
1.解剖因素: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盆底筋膜薄弱,也易发生脱肛。
2.腹压增加: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使腹内压持续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如老年人常因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长期增加腹压,增加脱肛风险;儿童如果有慢性腹泻或便秘习惯,也容易诱发脱肛。
3.其他因素: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此外,多次分娩的女性,因盆底组织松弛,也会增加脱肛的发生几率。
三、脱肛的症状
1.早期症状:早期表现为排便时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脱出肿物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2.伴随症状:常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部分患者有排便困难和大便失禁。若脱出的直肠发生嵌顿,可出现疼痛、水肿甚至坏死。
四、脱肛的诊断
医生一般通过视诊、指诊、肛门镜检查等进行诊断。视诊可观察到肛门外脱出的肿物,指诊能了解直肠黏膜的松弛程度等。必要时还会进行排粪造影、盆腔磁共振成像等检查,以明确脱肛的类型和程度。
五、脱肛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儿童和症状较轻的患者。
改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用力排便,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疾病。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手法复位:对于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法复位。
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使黏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
2.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切除吻合术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脱肛有自愈的可能,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让孩子长时间蹲便。如果孩子出现腹泻或便秘,应及时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脱肛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同时,要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3.女性:多次分娩的女性,产后要注意盆底肌肉的锻炼,如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预防脱肛的发生。
七、脱肛的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咳嗽、便秘、腹泻等,避免长期增加腹压。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用力排便。
3.加强锻炼: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
4.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