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怎么造成的
肛瘘主要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周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因原发病灶存在、感染从内口进入致脓肿反复,形成连接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的病理性管道。其致病因素包括感染(如肛周腺感染、肠道细菌感染)、解剖(肛门直肠特殊结构及周围间隙特点)、全身性(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降低免疫力)和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外伤手术等)因素。不同人群肛瘘成因有特点,儿童多与先天性因素及免疫力弱有关,家长要注意其肛周卫生;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病多易发病,需积极治疗基础病、调整饮食;长期久坐职业人群易因血液循环不畅患病,应定时活动、保持肛门清洁;有肛瘘病史者复发可能性高,要保持良好习惯、定期体检,有症状及时就医。
一、肛瘘的形成机制
肛瘘主要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原发病灶依然存在,感染不断从内口进入,导致脓肿反复发生,最终形成了连接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的病理性管道,即肛瘘。
二、肛瘘的致病因素
1.感染因素:肛周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肛周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受到粪便、细菌等刺激发生感染时,炎症可沿肛周腺导管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就可能发展为肛瘘。此外,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也可引发肛周脓肿和肛瘘。
2.解剖因素:肛门直肠部位的特殊解剖结构使得该区域容易发生感染。例如,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可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肛门直肠周围有多个间隙,这些间隙内充满了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一旦发生感染,容易扩散形成脓肿。
3.全身性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肛瘘的发病风险。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可累及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导致肠道炎症和溃疡,炎症蔓延至肛周组织,也可引起肛瘘。
4.其他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与肛瘘的发生有关。长期久坐、便秘或腹泻等,可导致肛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肛门直肠部位受到压迫和刺激,增加感染的机会。此外,外伤、手术等因素也可能损伤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肛瘘。
三、不同人群肛瘘成因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肛瘘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如肛门腺发育异常。此外,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家长应注意儿童的肛周卫生,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如果发现儿童肛周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且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肛瘘的发病风险。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和久站。
3.特殊职业人群:如司机、办公室职员等长期久坐的人群,由于肛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发生肛周疾病。这类人群应定时起身活动,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穿紧身裤。
4.有肛瘘病史的人群:有过肛瘘病史的患者,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这类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肛周疾病。如果出现肛周不适、疼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