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是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肺炎按病因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包括羊水吸入,胎儿在宫内或分娩时吸入羊水,尤其是有宫内窘迫、难产、窒息史的新生儿风险高,若羊水被胎粪污染危害更大;还有乳汁吸入,常见于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协调及有先天性畸形患儿,多因喂养姿势不当等引起。感染性肺炎分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感染病原体经胎盘传播给胎儿;分娩过程感染,胎膜早破超18小时、急产滞产致胎儿在产道暴露久易感染;出生后感染,接触家庭成员呼吸道感染飞沫或医院内环境感染。特殊人群中,早产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肺炎风险高,喂养护理需注意;有先天性畸形患儿因解剖结构异常易乳汁吸入,喂养要特殊指导;母亲孕期有感染史的新生儿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肺炎发生。
一、新生儿肺炎的病因分类
1.吸入性肺炎
羊水吸入: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可引发肺炎。羊水若被胎粪污染,含有胎粪的羊水被吸入后,可导致气道阻塞、肺不张及化学性炎症。研究显示,有宫内窘迫史的新生儿,发生胎粪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增加。羊水吸入性肺炎在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窒息的新生儿中更为常见,因为此类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呼吸建立不顺畅,易吸入羊水。
乳汁吸入:多见于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协调者、腭裂、食管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患儿,或者是在喂奶过程中,因喂养姿势不当、奶嘴孔过大等情况,导致乳汁误入气道。有研究统计,在因喂养不当导致的新生儿肺炎病例中,约70%与喂奶姿势不正确有关。比如早产儿因吞咽反射不成熟,更易发生乳汁吸入性肺炎。
2.感染性肺炎
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引起胎儿肺部感染。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例,母亲孕期初次感染巨细胞病毒,胎儿感染的几率较高,感染后可影响胎儿肺部发育,引发肺炎。
分娩过程感染:分娩时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产道内细菌上行污染羊水,胎儿吸入后可发生肺炎。另外,急产、滞产等使胎儿在产道暴露时间过长,增加感染机会。如大肠杆菌等细菌可在产道中繁殖,胎儿经过产道时吸入含有细菌的分泌物而感染肺炎。
出生后感染:接触感染源,如家庭成员患呼吸道感染,通过飞沫传播给新生儿;医院内环境感染,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达标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肺炎。有研究表明,在新生儿病房中,若有一例肺炎患儿,同病房其他新生儿感染肺炎的风险可增加35倍。另外,环境通风不良、人员密集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二、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因肺部发育不成熟,无论是吸入性肺炎还是感染性肺炎的发生风险都高于足月儿。对于早产儿,喂养时要特别注意喂养速度和姿势,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选择合适的奶嘴,避免乳汁吸入。护理过程中要加强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探视人员,降低感染风险。因为早产儿免疫力低下,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2.有先天性畸形患儿:如腭裂、食管闭锁等患儿,由于解剖结构异常,易发生乳汁吸入性肺炎。对于这类患儿,在喂养时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器具或方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喂养。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因为解剖结构异常会增加喂养难度和误吸风险,所以需要更细致的护理。
3.母亲孕期有感染史的新生儿: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因为他们有宫内感染导致肺炎的潜在风险。如有发热、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母亲孕期感染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即使出生后短期内可能无症状,但仍需警惕肺炎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