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发的肠道传染病,典型肠道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为纤维素性炎,初期是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亢进,患者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接着发展为假膜性炎,黏膜表层坏死,形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患者腹泻次数增多、有脓血便和明显里急后重感;约发病一周后假膜脱落形成浅表、地图状溃疡,患者相关症状突出;经治疗肠道病变逐渐愈合,少数会有慢性病变。不同人群受影响不同,儿童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家长要密切观察;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低,恢复慢,要注意休息和基础病治疗;孕妇患病可能增加流产、早产风险,需及时就医并选合适治疗方案;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肠道病变更严重且易并发感染,要加强营养支持和遵循治疗方案。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肠道病变的基本特征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典型肠道病变主要累及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病变性质为纤维素性炎,主要病理过程包括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随后发展为特征性的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最后愈合。
二、不同阶段的典型肠道病变表现
1.急性卡他性炎:在疾病初期,肠道黏膜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的表现。黏膜和黏膜下层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黏液分泌亢进。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多为稀便,含有黏液,但细菌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
2.假膜性炎:随着病情进展,黏膜表层组织坏死,同时大量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与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细菌等混合,形成特征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假膜首先出现在黏膜皱襞的顶部,呈糠皮状,随后融合成片。假膜一般附着较牢固,不易脱落。此阶段患者腹泻次数增多,可伴有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
3.溃疡形成:大约发病一周左右,假膜开始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溃疡。溃疡多较浅表,呈地图状,一般仅限于黏膜下层,很少侵犯肌层。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有少量脓性渗出物。由于病变部位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患者的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症状较为突出。
4.愈合:在适当的治疗下,肠道病变逐渐愈合。溃疡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缺损,表面黏膜上皮再生覆盖。一般在病程的23周内,肠道病变可完全恢复,不留明显瘢痕,但少数患者可能因反复发作而导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慢性病变。
三、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肠道黏膜较为娇嫩,急性细菌性痢疾时肠道病变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腹泻次数、精神状态、尿量等。如果儿童出现高热、惊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减退,免疫力较低,肠道病变的恢复可能较慢。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病变的治疗和恢复。因此,老年人在患病期间应更加注意休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3.孕妇:孕妇患急性细菌性痢疾时,肠道病变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此外,某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因此,孕妇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胎儿的情况。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肠道病变可能更为严重,且容易并发其他感染。这类人群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自身免疫力,并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