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怎样形成的
肛瘘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解剖学基础方面,肛门腺感染时炎症蔓延可致脓肿,进而形成肛瘘,且肛门直肠周围疏松间隙利于感染扩散增加肛瘘可能性;感染因素包括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在肠道屏障受损时引发感染,以及结核杆菌等特殊病原体导致肛瘘;损伤因素有肛门直肠因外伤、手术或误食尖锐异物受损引发感染形成肛瘘;其他因素涵盖年龄上儿童因肛管发育及免疫系统问题、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易患,性别上男性因雄激素水平高肛门腺分泌旺盛发病率高,生活方式上长期久坐等不良习惯影响肛周血循环和抵抗力,病史方面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免疫或肠道病变也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瘘。
一、解剖学基础因素
1.肛门腺感染:肛门腺开口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内,肛窦呈漏斗状,易储存粪便及细菌,引发肛窦炎。若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感染会沿着肛门腺导管或淋巴管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肛周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由于原发感染病灶(肛窦炎)依然存在,脓腔难以完全愈合,就会形成连接肛周皮肤和肛管或直肠的病理性管道,即肛瘘。
2.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肛门直肠周围存在多个疏松的间隙,如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等,这些间隙为感染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当肛周发生感染时,炎症容易在这些间隙内蔓延,形成范围较广的脓肿,增加了肛瘘形成的可能性。
二、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大量存在,当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容易侵入肛周组织引发感染。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使有害菌大量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2.特殊病原体感染:结核杆菌、放线菌等特殊病原体也可引起肛瘘。结核性肛瘘相对少见,多继发于肺结核等肺部结核病变,结核菌通过血行播散或直接蔓延至肛周组织,形成结核性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
三、损伤因素
1.肛门直肠损伤:外伤、手术等因素可能导致肛门直肠组织受损,使细菌容易侵入伤口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肛瘘。例如,肛周部位的刺伤、裂伤,或者直肠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术后护理不当等,都可能增加肛瘘的发生几率。
2.异物损伤:误食尖锐的异物,如鸡骨、鱼刺等,在通过肠道时可能损伤肛管直肠黏膜,导致细菌感染,引发肛周脓肿,最终形成肛瘘。
四、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肛瘘相对少见,其形成可能与小儿肛管发育不完善、肛门腺相对较浅等因素有关。小儿肛周感染后,炎症容易扩散形成脓肿,且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增加了肛瘘形成的风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肛周组织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相对较差,组织修复能力减弱,一旦发生肛周感染,也更容易形成肛瘘。
2.性别因素:男性肛瘘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肛门腺分泌旺盛有关。较多的肛门腺分泌物容易导致腺管堵塞,引发感染,增加肛瘘的发生风险。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久坐、久站、便秘、腹泻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增加肛周感染的机会。例如,长期便秘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压迫肛周组织,影响血液循环;而长期腹泻则会频繁刺激肛门直肠黏膜,破坏黏膜屏障,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4.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肠道黏膜病变,容易发生肛周感染,进而形成肛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组织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存在慢性炎症,容易累及肛周组织,导致肛瘘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