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治疗原则
流感的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隔离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保证充足睡眠,给予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并密切监测病情。药物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病情重或有高危因素者即便超48小时也应治疗;对症治疗则针对发热、咳嗽咳痰、鼻黏膜充血等症状分别采用解热镇痛、止咳祛痰、减充血剂等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要谨慎,避免用阿司匹林;孕妇治疗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安全性;老年人要密切监测病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免疫低下人群需尽早抗病毒治疗并加强支持治疗。
一、一般治疗原则
1.隔离休息:流感具有较强传染性,患者应进行隔离,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防止疾病传播。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休息可使身体各器官功能得到调整,利于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对抗病毒。儿童、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需充分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2.饮食调节: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粥、蔬菜汤等,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可在15002000毫升左右,有助于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病毒排出。
3.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症状变化等情况。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他们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一旦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高热不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药物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应在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对于病情较重、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即使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孕妇、儿童、老年人和免疫低下人群,若确诊或疑似流感,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2.对症治疗
解热镇痛:当患者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发热不适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儿童用药需谨慎,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药物,一般6个月以上儿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下儿童建议优先采用物理降温。老年人使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剂量,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虚脱。
止咳祛痰:对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右美沙芬等。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可能更为严重,更需及时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缓解鼻黏膜充血: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时,可使用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等,减轻鼻黏膜充血,缓解症状。但儿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用药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降温、多饮水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含阿司匹林的药物,以防发生瑞氏综合征。儿童肝肾功能相对较弱,用药时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2.孕妇:孕妇感染流感后,病情可能较重,且对胎儿有一定影响。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同时,孕妇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感染流感后易出现并发症。治疗时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需调整药物剂量。
4.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肿瘤患者等,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感染流感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病程可能较长。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免疫球蛋白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