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软疣是什么病
儿童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发的常见传染性良性皮肤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因是传染性软疣病毒,病毒侵入上皮细胞复制致疣体形成。临床表现为半球形丘疹,中央脐凹,好发于头面等部位。诊断依典型皮损及接触史,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治疗分非药物(疣体夹除术、冷冻治疗)和药物(维A酸类等)治疗。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护理及隔离。低龄儿童治疗要安抚、关注反应;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病情可能较重,需密切监测、加强营养与复诊。
一、儿童传染性软疣的定义
儿童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良性皮肤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共用毛巾、衣物等间接传播。
二、儿童传染性软疣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病原体为传染性软疣病毒,该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软疣病毒属,有4个亚型,其中MCV1最常见,几乎引起所有儿童和大部分成人的感染。
2.发病机制:病毒通过皮肤微小破损处侵入上皮细胞,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使细胞增生、变性,形成特征性的软疣小体,导致表皮增生,形成肉眼可见的疣体。
三、儿童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典型皮损为直径25mm的半球形丘疹,呈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初起时质地坚韧,后逐渐变软。
2.好发部位:儿童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等部位,通常无自觉症状,偶尔有轻度瘙痒,搔抓后易继发感染。
四、儿童传染性软疣的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典型的皮损特点,如半球形丘疹、中央脐凹、蜡样光泽及内含软疣小体等,结合发病年龄及接触史,一般不难诊断。
2.辅助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表皮高度增生,形成多数梨形小叶,真皮乳头受压呈细带状,基底细胞大致正常,棘细胞增生,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即软疣小体。
五、儿童传染性软疣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疣体夹除术: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用镊子将软疣夹破,挤出内容物,然后涂以2%碘酊等消毒药水,压迫止血。操作时可能会引起一定疼痛,对于年龄较小、配合度差的儿童,可在操作前局部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等表面麻醉剂以减轻疼痛。
冷冻治疗:利用液氮产生的低温使疣体坏死、脱落。但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水疱、色素沉着或减退等不良反应,对于皮肤娇嫩的儿童需谨慎使用,且治疗后要注意护理,预防感染。
2.药物治疗:对于不宜采用物理治疗的儿童,可考虑外用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水杨酸等。
六、儿童传染性软疣的预防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浴巾等个人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如发现皮肤有破损应及时处理,防止病毒入侵。
3.隔离措施:若儿童已患传染性软疣,应适当隔离,避免到公共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防止传染给他人。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低龄儿童:由于低龄儿童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对疼痛更为敏感,家长要做好安抚工作,尽量选择在儿童情绪稳定时进行治疗。对于疣体夹除术,若儿童极度不配合,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但需严格评估麻醉风险。在选择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有无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如出现红肿、瘙痒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2.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儿童,感染传染性软疣后可能病情较重,疣体数量较多且不易消退。这类儿童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家长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和护理,定期带孩子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