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诊断的方法
皮肤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着手。病史采集涵盖患者基本信息、症状表现、既往病史、家族史及生活方式,这些对判断皮肤病类型及发病原因意义重大。体格检查包括视诊与触诊,通过观察皮肤损害的各项特征及触诊了解质地、压痛、温度等辅助诊断。实验室检查则有皮肤刮屑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过敏原检测、血常规检查及免疫指标检测等多种方式,可明确感染类型、病变性质、过敏原及免疫状态等,为皮肤病确诊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
1.基本信息:了解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皮肤病好发类型不同,如婴儿易患尿布皮炎,女性更易患黄褐斑;长期户外工作者易患日光性皮炎。职业接触某些物质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如理发师接触染发剂易过敏。生活环境潮湿可能增加真菌性皮肤病发生风险。
2.症状表现:询问皮肤症状出现时间、部位、发展过程。起病急骤还是缓慢,局限性还是泛发性。瘙痒程度如何,有无疼痛、灼热感等伴随症状。如急性荨麻疹起病急,风团样皮疹伴剧烈瘙痒;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有簇集水疱伴明显疼痛。
3.既往病史:了解既往皮肤病史,曾患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如既往有特应性皮炎病史,可能提示患者有过敏体质,再次出现皮疹需考虑过敏相关皮肤病。询问系统疾病史,某些内科疾病可伴发皮肤表现,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皮肤感染。
4.家族史:部分皮肤病有遗传倾向,如鱼鳞病、白化病等。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皮肤病患者,对诊断遗传性皮肤病有重要意义。
5.生活方式:了解患者饮食偏好,如辛辣食物可能诱发痤疮;是否吸烟饮酒,吸烟可能影响皮肤血液循环,加重某些皮肤病;日常护肤习惯,过度清洁或使用不适合护肤品可能损伤皮肤屏障,引发皮肤病。
二、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及排列特点。红斑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环形等;水疱大小不一,小至针尖大,大至数厘米;色素沉着可为褐色、黑色等。孤立散在分布可能为孤立性疣,沿神经分布可能为带状疱疹。观察毛发、指甲情况,毛发稀疏、脱落可能与斑秃、雄激素性秃发等有关,指甲变形、变色可能是甲癣或其他甲病。
2.触诊:了解皮肤损害的质地,是柔软、坚实还是坚硬。皮下结节质地有差异,脂肪瘤质地柔软,纤维瘤质地较坚实。判断有无压痛,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疖肿有明显压痛。检查皮肤温度,局部皮温升高可能提示炎症。
三、实验室检查
1.皮肤刮屑检查:适用于怀疑真菌或寄生虫感染的皮肤病。如怀疑体癣、股癣,刮取皮损边缘鳞屑,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菌丝或孢子,可确诊真菌感染。对于疥疮,刮取隧道处皮屑查找疥螨及其虫卵。
2.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切取小块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对诊断肿瘤性皮肤病、免疫性皮肤病等意义重大。如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皮肤肿瘤;诊断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免疫性皮肤病,明确病变性质、程度及病理类型。
3.过敏原检测:对怀疑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检测。体内试验如斑贴试验,将可疑过敏原贴于皮肤上,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常用于接触性皮炎过敏原查找。体外试验如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检测多种常见过敏原,辅助诊断过敏性皮肤病。
4.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计数及分类。感染性皮肤病白细胞可能升高,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多,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伴发皮肤病可能有血常规异常。
5.免疫指标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检测相关免疫指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等,天疱疮检测抗桥粒芯糖蛋白抗体等,辅助诊断疾病及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