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胃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胃出血的病因、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因分为胃部疾病(胃溃疡、急性胃炎、胃癌)、食管疾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应激性溃疡);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基础病致风险高)、儿童(先天性疾病可能引发)、孕妇(孕期呕吐剧烈可能导致)、长期服药者(如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增加风险),各人群需针对性做好防范。
一、胃部疾病
1.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溃疡。当溃疡侵犯到胃壁的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是导致胃溃疡的常见原因。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若不注意饮食规律、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等,更容易诱发胃出血。
2.急性胃炎:大量饮酒、误食有毒物质、服用某些刺激性药物等都可能引发急性胃炎。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可引起出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出血的风险。
3.胃癌:胃癌组织生长迅速,其表面的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中老年人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腌制、熏制食物)的人群。此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胃癌的几率也会增加,进而增加胃出血的可能性。
二、食管疾病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壁变薄,当受到食物摩擦、胃酸刺激等因素影响时,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大,病情凶险。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在进食粗糙食物时需格外小心,以免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剧烈呕吐、咳嗽等导致腹内压骤然升高的情况,可引起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从而导致胃出血。酗酒者在大量饮酒后剧烈呕吐,容易引发该综合征。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胃出血。这类患者由于自身凝血机制存在问题,一旦发生胃出血,止血相对困难。
2.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会导致胃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和出血。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高,在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时,要警惕胃出血的发生。
3.应激性溃疡: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应激情况,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应激性溃疡和出血。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胃出血的风险。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也可能出现胃出血。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孩子误食有毒物质。
3.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胃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呕吐剧烈,可能会引发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导致胃出血。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若出现严重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4.长期服用药物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等药物的人群,发生胃出血的风险较高。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必要时可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若出现腹痛、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