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主要病变在胃窦部,与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有消化不良、贫血等表现,可通过胃镜、Hp检测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需保持良好习惯、避免Hp感染、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疾病概述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变部位在胃窦部。其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慢性胃部疾病,常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重要因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胃窦部黏膜固有腺体萎缩。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吸烟等,会反复刺激胃窦部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防御功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者胃黏膜损伤概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反应可损伤胃黏膜,若累及胃窦部,也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此类情况在有家族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三、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早饱等症状,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嗳气、反酸、恶心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以腹胀等为主;中青年可能以上腹痛较为明显。
贫血表现:若伴有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等。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贫血表现可能更易被察觉;老年患者可能因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贫血表现易被掩盖。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粗糙不平,可伴有出血点、糜烂等表现。通过胃镜还可钳取病变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腺体萎缩等情况,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操作需注意的细节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充分麻醉等准备下谨慎操作;老年人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Hp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对于儿童,尿素呼气试验相对无创且适合;老年人若存在心肾功能不全等情况,选择检测方法需综合考量。
五、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当地耐药情况等综合决定。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不同年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儿童需培养健康饮食习惯;老年人要注重饮食易消化等。
六、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食物选择应富含营养、易消化,如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减少辛辣、油腻、过咸、过甜食物的摄入。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结构需相应调整,儿童需保证营养均衡促进生长发育;老年人需注重饮食易消化吸收以维护胃肠功能。
避免Hp感染: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等,减少Hp传播风险。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养老院等,更需重视饮食卫生防控Hp感染。
定期体检:有胃部不适家族史、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及Hp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不同年龄高危人群体检间隔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