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痛是什么病症
五种引发胃胀痛的胃部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与胃肠动力等因素有关,靠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不同特殊人群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胃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发,症状有规律性,中老年人高发,可能出现并发症,依靠胃镜及活检诊断;胃炎分急性和慢性,病因不同,不同年龄段发病情况有别,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与抗反流屏障等功能异常有关,肥胖等人群易发病,依靠食管pH监测等诊断;胃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不同类型症状有差异,高危人群明确,依靠胃镜及活检诊断,治疗依分期和类型综合进行,不同患者群体治疗方案选择各有考量。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引起胃胀痛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患者除了有胃胀痛的症状外,还可能伴有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等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发病。对于有胃肠疾病病史的人,发病风险也会增加。诊断主要依靠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胃镜等检查来明确。治疗上,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制剂等。特殊人群中,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用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
二、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是主要病因。患者的胃胀痛症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年龄上,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可能与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有关。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也易患此病。胃溃疡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药物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儿童患胃溃疡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也需及时就医。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权衡利弊,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三、胃炎
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常因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起病较急,患者突然出现胃胀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胃炎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病情相对较隐匿,胃胀痛症状可能时轻时重。年轻人如果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容易引发急性胃炎;而中老年人由于胃黏膜的退行性改变,更容易患慢性胃炎。有胃炎病史的人复发风险较高。诊断主要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上,根据病因使用抑酸药、抗生素等。儿童用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要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
四、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清除作用降低等是主要发病机制。患者除了胃胀痛外,还常有烧心、反流等典型症状。肥胖人群、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由于腹压增加,容易发病。长期吸烟、饮酒也会加重病情。年龄上,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发病率会升高。诊断主要依靠食管pH监测、胃镜等检查。治疗药物有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儿童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孕妇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也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病,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五、胃肿瘤
胃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胃息肉一般症状不明显,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引起胃胀痛。恶性肿瘤即胃癌,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胃胀痛症状会逐渐加重,还可能伴有消瘦、黑便等症状。有胃癌家族史、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的人群是高危人群。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和类型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儿童患胃肿瘤极为罕见,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也需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