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症状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等途径感染,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热,持续24天,部分超39℃,婴幼儿发热有烦躁等表现)、口腔疱疹或溃疡(有灰白色疱疹后变浅溃疡,患儿因痛流涎、拒食等)、咽喉不适(发痒、刺痛,吞咽痛加剧,有干咳)及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和全身症状。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婴幼儿症状不典型,易高热惊厥;儿童能表达不适,可能拒食;免疫低下人群和孕妇症状可能更严重。处理建议为38.5℃以下物理降温,超38.5℃在医生指导下用退热药物(2个月内婴儿禁用),做好口腔护理,调整饮食为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鼓励多饮水。
一、疱疹性咽峡炎概述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二、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1.发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急骤发热甚至反复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3℃39℃之间),少数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可能出现惊厥,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9℃。一般发热会持续24天。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出现烦躁、哭闹、拒奶等表现。
2.口腔疱疹或溃疡: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患儿常因口腔疱疹、溃疡疼痛而出现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症状。
3.咽喉不适:患者常感觉喉咙发痒、刺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年龄稍大的儿童能诉说咽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哭闹、流口水。由于咽喉不适,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但一般不剧烈,多为干咳。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有可能出现精神欠佳、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三、不同人群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由于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发热、流涎、拒食等表现外,可能更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在孩子发热时,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因此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在孩子口腔疼痛拒食时,可尝试少量多次喂食温凉的流食,避免过热、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加重疼痛。
2.儿童:年龄稍大的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不适,如咽痛、头痛等。但可能因为害怕疼痛而拒绝进食、喝水,家长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同时,要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症状可能更严重,发热时间可能更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这类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孕妇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除了自身出现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孕妇患病后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四、症状处理建议
1.发热处理:体温在38.5℃以下时,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拭身体等。当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患儿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2个月以上儿童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儿童还可选用布洛芬。2个月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3.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米粥、面条等,避免过烫、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水分和促进毒素排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