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及时的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其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有发热、肢体不对称弛缓性瘫痪等,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主要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对症治疗、药物治疗等,积极治疗通常可在1~2周内退热,逐渐恢复,部分患儿会留下后遗症。
一、概述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小儿麻痹症,但通过及时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降低发病率。
二、症状
1.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增多、扁桃体肿大等症状。持续1~4天。
2.瘫痪前期: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后数日后再次发热,经1~6日的前驱期后进入本期。发热可达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多汗、全身感觉过敏、肌肉疼痛、颈项强直和Kering征阳性等。一般持续1~3天,热退后出现瘫痪。
3.瘫痪期: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常见于单侧下肢,其次为单侧上肢,可不对称,下肢重于上肢。
4.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逐渐向上进展。
5.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三、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一般在50~300×10?/L,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定性试验大多为阳性,糖和氯化物正常。
3.病毒分离:起病10日后患者大便中可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粪便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可达70%以上。
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
四、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热量和蛋白质的饮食。注意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
2.对症治疗:可使用退热镇痛药、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当呼吸肌受累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药物治疗:
免疫球蛋白:有中和病毒的作用,可早期使用。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减少瘢痕形成,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
六、预后
积极治疗的患儿通常在1~2周内退热,逐渐恢复。当体温正常、肌肉疼痛消失、瘫痪不再进展时,可开始康复治疗。大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部分患儿会留下后遗症。
七、预防
1.疫苗接种: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口服接种,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主要措施。常规免疫接种对象为2月龄以上儿童,共3剂次,每次间隔1个月。
2.提高个人卫生水平: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3.加强环境卫生:做好粪便、垃圾和环境的管理和消毒,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4.做好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八、注意事项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家长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带孩子进行疫苗接种。
2.饮食管理:在患儿发热期间,应给予患儿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支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3.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勤换衣服和尿布,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压疮的发生。
4.康复训练:对于瘫痪的患儿,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儿的恢复。
5.定期随访:患儿出院后,家长应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随访,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