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什么症状
胃出血的症状及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与注意事项,症状包括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相关症状、发热、氮质血症;不同人群方面,老年人对失血耐受性差,伴基础病时胃出血会加重病情,需立即就医并监测生命体征;儿童症状不典型,家长要密切观察,治疗注意药物选择和剂量;孕妇要兼顾母体和胎儿安全,用药谨慎并加强胎儿监测;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治疗时改善习惯促修复;有相关病史人群是高危人群,要定期复查、规范治疗,出血时告知病史,生活中避免诱发因素。
一、胃出血症状
1.呕血与黑便:这是胃出血的典型症状。若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的血液多为鲜红色或伴有血块;若出血速度慢、量少,血液在胃内与胃酸充分混合,呕出的血液则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黑便通常是由于血液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颜色变黑,质地黏稠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引起一系列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症状。严重者呈休克状态,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尿量减少。
3.贫血相关症状:慢性胃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后,一般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在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
4.发热:多数患者在大量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降至正常。发热的原因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5.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达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l/L,34日后降至正常。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不是特别大,也可能迅速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胃出血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疑似胃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情况。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症状可能不典型。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面色、食欲等情况。若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拒绝进食、黑便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发生胃出血时,不仅要考虑母体的健康,还要关注胎儿的安全。胃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可能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和氧供,导致胎儿窘迫等严重后果。孕妇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胎儿的监测,确保胎儿的健康。
4.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胃黏膜本身就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发生胃出血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戒酒戒烟,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若出现胃出血症状,在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预防再次出血。
5.有相关病史人群:既往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等病史的人群,是胃出血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规范治疗基础疾病。一旦出现胃出血症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