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体癣是怎么回事
体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光滑皮肤上的浅表真菌感染,病原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等。病因包括病原菌感染以及自身因素如年龄(儿童和老年人易患)、性别(男性因活动出汗多易患)、生活方式(高温潮湿、不注意卫生等)和病史(慢性疾病、用药致免疫力下降)等。临床表现为初起红色丘疹等,后形成有鳞屑的环状或多环状斑片伴瘙痒。诊断依靠典型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治疗上一般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外用药物如克霉唑等为主,泛发或顽固者可口服如伊曲康唑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用外用药物要选刺激性小的,慎用口服药;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口服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优先选外用药物;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密切观察病情。
一、体癣的定义
体癣是一种由皮肤癣菌引起的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光滑皮肤上的浅表真菌感染。皮肤癣菌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
二、体癣的病因
1.病原菌感染: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质性,能在皮肤角质层内生长繁殖,产生炎症反应,引起体癣。如红色毛癣菌引起的体癣较为常见,且病程较长。
2.自身因素:一些自身因素会增加体癣的发病风险。
年龄: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皮肤癣菌的侵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也易患体癣。
性别:男性由于活动量大、出汗多,若不注意个人卫生,更易创造适合真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生活方式:经常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如长期在温室工作、爱穿紧身不透气衣物等,会使皮肤局部温度和湿度升高,利于真菌生长。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换洗衣物、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也会增加感染机会。
病史: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真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体癣。
三、体癣的临床表现
体癣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可分布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自觉瘙痒,搔抓后可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苔藓样变。
四、体癣的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如真菌镜检和培养)可明确诊断。真菌镜检是取皮损边缘的鳞屑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真菌培养可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指导治疗。
五、体癣的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衣物、毛巾等。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如手足癣、甲癣等,以防自身传染。
2.药物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克霉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等。对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皮损泛发或病情顽固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面积。尽量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看护儿童,防止其搔抓皮损,引起继发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应慎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格外谨慎,应优先选择外用药物,且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如需使用口服药物,应充分权衡利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治疗体癣时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情反复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