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石性胆囊炎
结石性胆囊炎是胆囊内有结石刺激胆囊黏膜引发的急、慢性炎症,病因包括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急性患者有右上腹剧痛、放射痛等症状,慢性患者症状较轻,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两种,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上可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进食、控制体重和定期体检等方式。
一、定义
结石性胆囊炎是指胆囊内存在结石,结石刺激胆囊黏膜,引发胆囊的急、慢性炎症反应。胆囊是位于右上腹肝脏下方的梨形囊袋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当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并持续刺激胆囊时,就会导致胆囊炎的发生。
二、病因
1.胆囊结石:结石的存在是引发结石性胆囊炎的关键因素。结石可直接损伤胆囊黏膜,还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进而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感染可加重胆囊的炎症反应。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进入胆囊,也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胆囊。
3.胆囊管梗阻:结石可能阻塞胆囊管,使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囊内压力升高,引起胆囊黏膜缺血、坏死,从而诱发炎症。
三、症状
1.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是主要症状,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状相对较轻,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仅有消化不良、嗳气、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右上腹,可能发现胆囊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为墨菲氏征阳性)。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存在炎症。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结石性胆囊炎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内的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增大等情况。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并发症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初次发作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胆汁分泌;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反复发作、病情较重或伴有胆囊穿孔、坏疽等并发症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结石性胆囊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发展较快。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出现腹痛、哭闹不安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2.孕妇:孕期患结石性胆囊炎治疗较为棘手,手术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因此,在孕期尽量采取保守治疗,控制炎症。但如果病情严重,危及孕妇生命安全,则需在多学科团队的评估下,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时,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权衡手术利弊。
七、预防
1.饮食调整: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
2.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要吃早餐,以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
3.控制体重:肥胖是结石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结石,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