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斜颈是怎么回事
婴儿斜颈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由婴儿颈部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等,病因包括肌肉因素(宫内姿势异常、分娩损伤)和其他因素(遗传、骨骼发育异常),临床表现有颈部肿块、头颈部倾斜、面部不对称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按摩推拿、体位矫正)和手术,多数早期干预预后好,家长要注意护理和观察,早诊早治。
一、定义与概述
婴儿斜颈是指婴儿颈部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导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它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可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及时关注与处理。
二、病因
1.肌肉因素
宫内姿势异常: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常,长时间处于一侧受压状态,影响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导致该肌肉发生纤维化改变,是婴儿斜颈常见的病因之一。比如,部分胎儿在宫内长期处于头偏向一侧的姿势,就容易引发胸锁乳突肌的异常。
分娩损伤: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过度牵拉,可能造成胸锁乳突肌出血、血肿,随后血肿机化、挛缩,进而引起斜颈。例如,臀位分娩时,胎儿头部娩出过程中受到的牵拉力量可能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
2.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婴儿斜颈的病史,那么婴儿发生斜颈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骨骼发育异常:极个别情况是由于颈椎骨骼发育畸形等原因导致的斜颈,但相对较为少见。
三、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数患儿在出生后12周可发现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椭圆形或圆形的肿块,质地较硬,不活动,与皮肤无粘连,这是早期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
2.头颈部倾斜:婴儿头部常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比如,头部不能自如地转向对侧,总是偏向患侧,且随着月龄增长,这种倾斜可能会逐渐加重。
3.面部不对称:长期的头颈部倾斜可导致患儿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往往短小,健侧面部相对较长,双眼、双耳的位置也可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触摸患儿胸锁乳突肌,可发现肿块的存在,同时观察头颈部倾斜的程度等表现,初步判断是否为婴儿斜颈。
2.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厚度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肌肉是否存在挛缩等异常改变,是诊断婴儿斜颈常用且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五、治疗与干预
1.非手术治疗
按摩推拿:由专业人员对患儿颈部进行按摩推拿,通过手法放松胸锁乳突肌,改善肌肉挛缩的状况。一般需要长期坚持,每天进行数次,每次按摩一定的时间,通过持续的手法作用来逐渐纠正头颈部的倾斜。
体位矫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婴儿的体位,比如在婴儿睡眠时,可将玩具等放置在健侧,吸引婴儿将头部转向健侧;喂奶时,让婴儿交替取患侧和健侧卧位,以纠正头颈部的倾斜姿势。例如,当婴儿睡觉时,将其头部偏向健侧,同时在患侧放置柔软的物品,引导头部位置的改变。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松解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恢复颈部肌肉的正常长度和功能,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把握手术时机。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多数婴儿斜颈通过早期及时的干预,如按摩推拿、体位矫正等非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头颈部倾斜等症状可逐渐改善,面部不对称等情况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面部不对称等永久性的改变,影响患儿的外观和心理发育等。
2.注意事项
家长护理:家长在进行体位矫正等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对婴儿造成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头颈部倾斜的变化情况,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复诊,评估治疗效果。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婴儿来说,要特别注意避免不良的宫内姿势和分娩损伤等情况的发生。在婴儿出生后,要多关注其头颈部的姿势,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带婴儿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婴儿斜颈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