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隐孢子虫等,通过不同传播途径致病。非感染因素涵盖饮食因素,像喂养不当、牛奶蛋白过敏;气候因素,如气温骤变;药物因素,如长期不规范用抗生素;免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家长需关注孩子症状,做好日常防护,包括饮食卫生、合理添加辅食、注意保暖及规范用药等。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是小儿肠炎常见原因,如轮状病毒,多在秋末冬初流行,可经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感染后小肠绒毛受损,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也较为常见,全年均可发病,易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及密切接触传播,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感染小儿,不同类型大肠杆菌致病机制有别,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产生毒素致肠液分泌增加,侵袭性大肠杆菌则侵犯肠黏膜,引起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空肠弯曲菌多因接触污染的家禽、家畜或饮用污染水源感染,常累及2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可呈黏液便或脓血便。沙门氏菌感染多由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引起,除肠道症状外,严重时可致全身性感染。
3.真菌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小儿易发生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病原菌,可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肠炎,常伴有鹅口疮,大便可呈豆腐渣样。
4.寄生虫感染:贾第虫可寄生于小肠,通过污染水源传播,小儿感染后出现腹泻、腹胀、腹痛,大便多为水样便或糊状便。隐孢子虫也是常见寄生虫,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免疫功能正常小儿感染后多呈自限性,而免疫缺陷小儿症状可能较重且持续时间长。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是重要原因,如过早添加辅食,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难以适应新食物,易引发肠炎。辅食添加种类过多、过快,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此外,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食物,可使肠道渗透压改变,水分被动进入肠道,引起腹泻。牛奶蛋白过敏在小儿中并不少见,多见于配方奶喂养婴儿,肠道黏膜因过敏反应出现炎症,表现为腹泻、血便等,严重者还可伴有湿疹、气喘等其他过敏症状。
2.气候因素:气温骤变对小儿肠道影响较大,腹部受凉可使肠道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导致腹泻。天气过热时,小儿消化液分泌减少,且口渴时大量饮水稀释胃酸,使胃肠道抵抗力下降,也易诱发肠炎。
3.药物因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常见如艰难梭菌感染,可出现腹泻、腹痛,严重时可致伪膜性肠炎。此外,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能表现为肠炎症状,如化疗药物对肠道黏膜有直接损伤作用。
4.免疫因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易发生肠道感染。部分小儿存在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更易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同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虽然在小儿中相对少见,但也可因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肠道组织,导致肠炎发生,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便血等,病情易反复。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肠炎,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症状。若孩子出现频繁腹泻、呕吐、发热、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合理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原则;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腹部受凉。对于有食物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孩子,添加新食物时要格外谨慎,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若孩子正在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