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怎么办
支气管哮喘的诊疗及管理需多方面综合考虑,诊断要结合症状、体征及肺功能、影像学、过敏原检测等检查,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有差异需谨慎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长期控制气道炎症,缓解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用于急性发作)和非药物(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呼吸训练)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病情监测与管理要定期复诊、自我监测症状并记录,还可通过峰流速监测了解肺功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一、明确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症状方面,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剧。体征上,发作时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检查手段包括肺功能检查(如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用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物质,指导避免接触)等。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心肺疾病,症状不典型,诊断时需更加谨慎。
二、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控制药物:常用的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需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缓释茶碱等。这些药物需要长期使用,以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例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
缓解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可迅速缓解症状。短效β?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2.非药物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如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对尘螨过敏者,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床垫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在寒冷、干燥、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饮食上,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如海鲜等。
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可以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用药时需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某些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
儿童哮喘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呼吸、咳嗽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环境。
2.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哮喘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能力受限,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3.孕妇
孕期治疗哮喘需要平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一般来说,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相对安全的控制药物,但具体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同时,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四、病情监测与管理
1.定期复诊: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一般每36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医生会评估哮喘的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症状监测: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哮喘症状,如记录哮喘发作的频率、程度、使用缓解药物的次数等。可以使用哮喘日记的方式进行记录,以便为医生调整治疗提供依据。
3.峰流速监测:峰流速仪可以测量最大呼气流量,患者可以定期测量峰流速,了解肺功能的变化。如果峰流速值下降,可能提示哮喘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