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是一种因喂养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脾胃受损的病症,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为主要症状。其病因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和先天不足。推拿按摩、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预防小儿疳积需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和定期体检。在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调整、保暖和避免过度劳累,并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哺乳期婴儿、幼儿和过敏体质患儿需注意饮食和避免接触过敏原。
一、概述
小儿疳积是一种中医病症,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小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疳积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是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
二、病因
1.饮食不节:小儿饮食没有节制,过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或者饮食不定时、过多零食,都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形成疳积。
2.喂养不当:母乳不足或过早断乳,人工喂养调配不当,都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足,脾胃虚弱,形成疳积。
3.疾病影响:小儿患有其他疾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痢疾、寄生虫病等,会导致脾胃虚弱,营养吸收不良,形成疳积。
4.先天不足: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也容易发生疳积。
三、症状
1.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腹壁皮下脂肪变薄,几乎消失。
2.面色萎黄:面色无华,或萎黄,头发稀疏,精神不振。
3.毛发稀疏:头发稀疏,无光泽,容易脱落。
4.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挑食、偏食,或拒食。
5.腹部胀满:腹部胀满,按之柔软,有弹性,无压痛。
6.精神萎靡:精神不振,懒言少动,或烦躁不安,或哭闹不止。
7.其他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低热、盗汗、咳嗽、遗尿等症状。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儿的喂养史、饮食习惯、患病史等。
2.症状:根据患儿的症状,如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腹部胀满等进行诊断。
3.体征:检查患儿的体重、身高、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头发稀疏程度等,判断患儿的营养状况。
4.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微量元素、大便常规等,以排除其他疾病。
五、治疗
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患儿的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疳积症状。
2.饮食调理: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可多食用一些健脾开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山楂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
3.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一些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如健脾丸、消食片等。
4.其他治疗:如针灸、艾灸、拔罐等,也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六、预防
1.合理喂养:根据小儿的年龄和体质,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2.饮食卫生: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3.预防疾病:及时治疗小儿的其他疾病,预防疾病影响脾胃功能。
4.定期体检: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营养不良等问题。
七、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在治疗期间,应注意患儿的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过于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肉类、油炸食品等,以免加重病情。
2.注意保暖:小儿脾胃虚弱,容易受寒,因此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3.避免过度劳累:小儿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的恢复。
4.定期复查:治疗期间应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特殊人群
1.哺乳期婴儿:对于哺乳期婴儿,母亲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保证婴儿的营养需求。
2.幼儿:幼儿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过多零食和冷饮,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的恢复。
3.过敏体质患儿:对于过敏体质患儿,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应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易过敏的食物。
九、相关药品
小儿疳积散、健儿疳积散、肥儿宝颗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