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怎么回事
毛细支气管炎是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引起,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年龄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等治疗及特殊人群考虑,预防需从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等方面进行。
一、毛细支气管炎的定义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的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其他病原体还包括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二、发病机制
(一)病理生理方面
病毒感染后,会引起细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同时伴有管壁平滑肌痉挛,导致细支气管狭窄甚至阻塞。这种气道狭窄会影响通气功能,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而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等表现。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使气道分泌物增加,加重气道梗阻。
(二)与年龄的关系
婴幼儿的气道相对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且呼吸道黏膜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而发生毛细支气管炎。相比年长儿,婴幼儿在发病时症状往往更为明显,病情变化也相对较快。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一般症状: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12天后出现喘息、气促。病情较轻的患儿可能仅有轻微的喘息和呼吸增快;病情较重的患儿喘息明显,呼吸频率可增快至每分钟60100次以上,还可伴有烦躁不安、口周发绀等表现。
2.不同年龄表现差异:新生儿和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呼吸暂停、拒食、嗜睡等非典型症状;而较大的婴儿主要以喘息、咳嗽、气促为主要表现。
(二)体征表现
1.肺部体征:听诊可闻及双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当细支气管明显狭窄时,哮鸣音可能减弱甚至消失,此时可听到细湿啰音。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结合病史
根据患儿的年龄(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的喘息等症状以及近期的病毒感染接触史等进行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
2.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检测等,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和病情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肺纹理增粗等表现,有助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等。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氧疗: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儿,可采用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方式纠正缺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拍背、吸痰等方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如沙丁胺醇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剂量等),以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
(二)抗病毒治疗
对于明确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但目前针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有限,主要还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1.早产儿:早产儿本身呼吸系统发育更不完善,发生毛细支气管炎时病情可能更严重,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呼吸、血氧等情况,在氧疗等支持治疗方面要更加谨慎,严格根据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调整氧疗方式。
2.有基础疾病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生毛细支气管炎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治疗过程中需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加强综合治疗和监测。
六、预防措施
(一)环境卫生方面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室内环境,减少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
(二)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
(三)增强免疫力
对于婴幼儿,应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有早产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其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