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肺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中,宫内感染源于孕妇孕期感染病原体经胎盘传播,或胎膜早破致外界病原体上行感染胎儿;分娩过程感染是胎儿吸入产道污染分泌物,异常分娩增加感染机会;出生后感染与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环境不卫生及侵袭性操作不当有关。非感染因素方面,吸入因素有羊水、胎粪、乳汁吸入引发肺部炎症;其他因素如呼吸中枢调节及呼吸肌发育不完善、先天性心脏病致肺部血流改变等增加肺炎风险。家长需关注新生儿状况,做好防护,高危新生儿要加强监测。
一、感染因素
1.宫内感染
孕妇在孕期感染病原体,如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支原体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引发胎儿肺部感染,进而导致新生儿肺炎。研究显示,孕妇孕期感染风疹病毒,新生儿患肺炎风险显著增加。
胎膜早破也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胎膜破裂后,外界细菌等病原体可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后可引发肺炎。一般胎膜早破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当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新生儿肺炎发生风险明显上升。
2.分娩过程感染
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可吸入被病原体污染的产道分泌物或血液。例如,母亲产道存在B族链球菌感染,胎儿吸入含有该菌的分泌物后,易发生肺炎。B族链球菌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急产、滞产、产程延长等异常分娩情况,会增加胎儿暴露于污染环境的时间,使感染机会增多,从而增加新生儿肺炎的发病风险。
3.出生后感染
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是常见原因。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如接触患有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亲属、医护人员等,病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给新生儿,引发肺炎。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病房中若有呼吸道感染患者,周围新生儿感染肺炎风险可增加数倍。
新生儿所处环境不卫生,如室内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差等,易滋生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增加感染几率。此外,新生儿使用的物品如奶瓶、奶嘴等若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成为感染源,导致新生儿肺炎。
侵袭性操作也可能引发感染,如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若操作过程不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病原体可趁机进入呼吸道,引起肺炎。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因侵袭性操作导致肺炎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非感染因素
1.吸入因素
羊水吸入: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大量羊水,可引起肺部化学性炎症反应。尤其是胎儿在宫内发生窘迫,出现呼吸运动增强,可导致羊水吸入量增多。羊水吸入后可造成气道阻塞和肺部炎症,影响气体交换。
胎粪吸入: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排出胎粪,污染羊水,若吸入含胎粪的羊水,可导致胎粪吸入综合征,引发严重的肺部病变。胎粪可阻塞气道,导致肺不张、肺气肿等,同时还可引起化学性炎症,增加感染风险。
乳汁吸入:主要发生在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协调或患有某些疾病(如腭裂、食管闭锁等)的新生儿。喂奶时乳汁误入气管,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早产儿由于吞咽反射不完善,更容易发生乳汁吸入。
2.其他因素
新生儿呼吸中枢调节功能不完善,呼吸肌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规整,导致肺部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增加肺炎发生风险。尤其在早产儿中更为明显,孕周越小,呼吸中枢及呼吸肌发育越不成熟,肺炎发病几率越高。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肺淤血、水肿,易诱发肺部感染,进而发展为肺炎。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炎发生率高于正常新生儿。
温馨提示:对于新生儿,家长需密切关注其呼吸、体温、吃奶等情况。若发现新生儿呼吸急促、费力,口吐白沫,体温异常,吃奶减少或拒奶等,应及时就医。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清洁、空气流通,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喂养时要注意正确姿势,尤其是早产儿和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新生儿,防止乳汁吸入。对于有胎膜早破、母亲孕期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需加强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