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与皮脂腺囊肿的区别
毛囊炎和皮脂腺囊肿两种皮肤疾病,包括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毛囊炎是毛囊炎症性皮肤病,由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青少年等人群易患,初起为丘疹或脓疱,诊断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依病原体用相应药物,预防要保持清洁等;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形成,青壮年多见,多为圆形肿物,诊断结合表现和超声,根治靠手术切除,预防需注意皮肤卫生等。
一、定义和病因
1.毛囊炎:是一种毛囊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细菌性毛囊炎最常见的病原体,马拉色菌则是真菌性毛囊炎的常见病因。不注意皮肤清洁、多汗、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毛囊炎。从年龄上看,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少年由于新陈代谢旺盛、皮脂腺分泌较多,相对更容易患病。生活方式上,长期不洗澡、经常穿紧身不透气衣物的人群也易患此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病风险会增加。
2.皮脂腺囊肿:主要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其形成与皮脂腺分泌旺盛且排出不畅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多见,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皮脂腺分泌功能活跃有关。皮肤外伤、皮肤慢性炎症等破坏皮脂腺导管,也会增加皮脂腺囊肿的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
1.毛囊炎: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但也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也可发展为深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皮疹数目较多,但孤立散在,自觉轻度疼痛。发生于头皮的可引起永久性脱发。在性别方面,男性由于毛发相对更浓密,在胡须等部位发生毛囊炎的情况可能相对较多。
2.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无波动感。皮肤颜色可能正常,也可能为淡蓝色,增大过快时,表面皮肤可发亮。有时在囊肿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受阻塞的小黑点。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好发于头面、颈项和胸背部。
三、诊断方法
1.毛囊炎: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通过观察毛囊口周围的丘疹、脓疱等特征性皮疹即可初步判断。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情况,可进行细菌培养、真菌镜检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病原体。
2.皮脂腺囊肿:根据其圆形、边界清晰、与皮肤粘连、有小黑点等典型表现,一般不难诊断。超声检查可帮助进一步了解囊肿的大小、位置及内部情况,有助于与其他皮下肿物进行鉴别。
四、治疗方法
1.毛囊炎:对于细菌性毛囊炎,症状较轻时可外用抗生素药膏;症状较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抗生素治疗。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包括外用和口服制剂。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时需谨慎选择,尽量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小的药物;儿童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剂型,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2.皮脂腺囊肿:最常用的根治方法是手术切除,完整切除囊肿可防止复发。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也可暂时观察。当囊肿继发感染时,需先控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待炎症消退后再进行手术切除。对于瘢痕体质者,手术切除后可能会形成明显的瘢痕,手术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
五、预防措施
1.毛囊炎: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定期洗澡;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导致病原体入侵;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老年人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皮肤过于干燥引起瘙痒而搔抓。
2.皮脂腺囊肿:注意皮肤卫生,避免皮肤外伤;尽量减少使用油腻的护肤品,防止皮脂腺导管堵塞;有皮肤慢性炎症等疾病要及时治疗。青少年在青春期要注意饮食均衡,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减少皮脂腺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