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手癣怎么办
手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手部皮肤的浅表真菌病,常单侧发病,具传染性。症状分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糜烂型。治疗有局部和系统治疗,局部用抗真菌及角质剥脱剂,系统治疗用于特定严重情况。日常要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注意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治疗与护理各有注意事项。
一、手癣的认识
手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手部皮肤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性疾病,常单侧发病,时间久了也可波及双手。常见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该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手套等传播。
二、症状表现
1.水疱型:手掌、指侧或指间可见群集或散在的小水疱,疱壁厚,内容澄清,不易破裂,水疱干涸后会脱屑,常伴有瘙痒。
2.鳞屑角化型:手掌、足跟部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可有疼痛。
3.浸渍糜烂型:指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常伴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可有臭味。
三、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
抗真菌药物:如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等)、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对于水疱型手癣,可先用温和的抗真菌溶液剂如复方水杨酸酊,待水疱干涸后再用乳膏剂;鳞屑角化型手癣,可选用渗透性好的药物剂型,如软膏,必要时可封包治疗以增强疗效;浸渍糜烂型手癣,应先使用温和的洗剂如3%硼酸溶液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再用抗真菌粉剂或霜剂。
角质剥脱剂:对于角化过度明显者,可在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软膏,帮助去除增厚的角质层,促进药物吸收。
2.系统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累及面积较大,以及伴有甲癣等情况,可考虑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
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系统治疗时需严格遵医嘱,按疗程服用,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
1.保持手部清洁干燥:洗手后及时擦干,尤其是指缝间,可适当使用爽身粉保持干燥。从事易出汗的活动或接触水较多的工作时,可佩戴手套,外层戴防水手套,内层戴棉质手套吸收汗液。
2.避免搔抓:搔抓不仅会导致自身传染,使真菌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还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破损,继发细菌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套、指甲刀等物品,定期对个人物品如毛巾、床单等进行清洗、消毒,可使用开水烫洗或在阳光下暴晒。
4.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手癣复发。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治疗选择: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剂型和药物,如特比萘芬乳膏等。避免使用含有激素的复方制剂,以免引起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尽量优先采用局部治疗,如需系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根据儿童体重精确计算药物剂量。
护理:家长要注意监督儿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同时,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选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安全,但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在孕期使用可能对胎儿有致畸风险,一般不建议使用。哺乳期如需使用,应暂停哺乳,以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护理: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要注意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接触传染源。一旦发现手癣,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或哺乳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
治疗选择: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手癣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外用药物治疗是首选,若需系统用药,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其他相关指标。同时,老年人皮肤代谢缓慢,角质层较厚,治疗疗程可能相对较长,要有耐心坚持治疗。
护理: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在日常护理中,家人要给予帮助,如协助清洗、涂抹药物等。此外,要注意观察老年人手癣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