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癣菌疹,应如何治疗
癣菌疹是机体对真菌或其代谢产物发生的变态反应,继发于真菌感染灶炎症,与个体免疫状态相关,生活方式不健康、免疫力差及有皮肤真菌感染病史者更易患病。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灶、避免搔抓、清淡饮食,儿童需家长监督)、非药物治疗(局部冷敷、转移注意力,儿童操作要注意)和药物治疗(抗真菌、抗组胺、糖皮质激素药物,不同人群使用各有注意事项),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用药按年龄体重调整;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优先外用药物,用药咨询医生;老年人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选安全性高药物,护理需家人帮助。
一、癣菌疹的定义
癣菌疹是机体对真菌或其代谢产物发生的变态反应,是继发于真菌感染灶炎症基础上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通常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与原发真菌感染灶表现不同的皮疹,原发感染灶多为头癣、足癣等,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局部真菌大量繁殖、局部炎症较重等。癣菌疹的发生与个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功能正常者可能仅出现轻微反应,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反应可能更为严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但生活方式不健康、免疫力较差者更易患病。有皮肤真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时发生癣菌疹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癣菌疹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应积极治疗原发的真菌感染灶,如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对于足癣患者,要勤换鞋袜,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脚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同时,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在饮食方面,建议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炎症反应。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一般治疗上基本相同,但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监督和护理,以确保治疗措施的落实。
2.非药物治疗
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减轻皮肤的红肿和瘙痒症状。冷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症渗出。对于瘙痒较轻的患者,也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不适,如听音乐、看电影等。非药物治疗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患者,但在操作时要注意方法得当,对于儿童患者,冷敷的温度和时间要严格控制,避免冻伤。
3.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原发的真菌感染灶,如外用酮康唑、咪康唑等,病情严重时可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儿童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需谨慎,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也需要权衡利弊,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癣菌疹引起的瘙痒症状,常用的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在用药期间要特别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2岁以下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糖皮质激素: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如外用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等,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疗程,避免长期使用引起不良反应。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选择合适的强度和剂型,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也需谨慎评估。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皮肤较为娇嫩。在治疗时要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如果必须使用药物,要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防止再次感染。
2.孕妇和哺乳期女性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局部外用药物,避免使用口服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的意见,以确保用药安全。此外,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癣菌疹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时要选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老年人可能行动不便,在护理方面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帮助,如保持皮肤清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