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什么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发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病因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清除及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等,症状有食管症状(如烧心、反流)和食管外症状(如咽喉炎、哮喘),诊断依靠症状评估、胃镜等检查,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体位等调整)、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等)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多数患者经治疗症状可控制,少数可能反复发作并出现并发症,需定期复查。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食管和胃之间有一道“阀门”(食管下括约肌),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这道“阀门”功能异常,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就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1.食管症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非典型症状还包括胸痛、吞咽困难、吞咽痛等。
2.食管外症状:可表现为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等。部分患者可能以这些食管外症状为首发或主要表现,容易误诊。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等,可导致胃内容物容易反流。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等,会影响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长期吸烟、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可能损伤食管黏膜,使其抵御反流物的能力下降。
4.其他因素:肥胖、妊娠、便秘、腹水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
四、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1.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如烧心、反流等,结合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2.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判断有无破损、炎症等病变,还能排除其他食管疾病。
3.食管24小时pH监测:检测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明确是否存在胃酸反流及反流的程度。
4.食管压力测定:了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和食管蠕动情况。
五、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柑橘类水果等;减少咖啡、浓茶、巧克力等的摄入;避免过饱饮食,睡前23小时不宜进食。
体位调整: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反流。
减轻体重:肥胖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减轻体重,降低腹内压。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食管黏膜损伤,应戒烟限酒。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等。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胃食管反流病相对较少,但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反复呕吐、拒食、生长发育迟缓等。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及时就医。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奶,喂奶后保持直立位等。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
2.孕妇:孕期由于腹内压增高,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孕妇应避免食用易引起反流的食物,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睡觉时可适当垫高上半身。一般不建议孕妇自行用药,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老年人: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更容易患胃食管反流病。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应注意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弯腰的人群,要注意避免增加腹内压的动作。
七、胃食管反流病的预后
大多数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少数患者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因此,患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



